歐姓,在膠東半島范圍內的整體規模不大,有集中分布的縣市區不多。相對而言,招遠歐姓較有代表性。本文就以史志資料為參考,對招遠歐姓做個簡要介紹。
1、總體規模
根據《招遠市志(1978-2002)》的統計,2002年時該市歐姓總人口為1503人,在當地百家姓中居第55位,規模、位次與謝姓、程姓相仿。膠東其他縣市區的歐姓人口數量暫時未見精確統計,但大概率少于招遠。
2、村莊分布
在招遠市范圍內,以歐姓為主(即村中規模最大的姓氏)的村落只有一個,即張星鎮的歐家村。1997年時統計,該村共263戶,有歐、劉兩姓,歐姓為主。
(張星鎮歐家村)
有成規模歐姓分布但并非主姓的村落則包括:西溝子(畢郭鎮)、東城子(畢郭鎮)、大諸流(蠶莊鎮)、后孫家(蠶莊鎮)、半壁店(齊山鎮)、館前王家(張星鎮)。按照1997年的統計,西溝子有歐姓29戶,半壁店有歐姓42戶,館前王家有歐姓23戶,其他村莊則暫時未見精確數據。
此外,陳家莊(畢郭鎮)、樓里頭(大秦家街道)、東高家莊(阜山鎮)、狗山李家(張星鎮)、張星西(張星鎮)等村亦有少許歐姓分布(規模在10戶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玲瓏鎮的歐家夼雖然名帶“歐”字,但現并無歐姓人,只是歷史上與歐姓有關。根據村志記載,元至元年間,戴姓由棲霞遷此定居,取名戴家溝;明永樂年間,歐姓由山西洪洞縣徙此,戴姓徙絕,村莊易名歐家夼。此后其他姓氏也陸續遷入,歐姓則不知所蹤,歐家夼的名字沿用至今。該村規模頗大,1997年時統計超過800戶,且位于羅山景區附近,知名度較高。
大秦家街道梧桐夼村的情形與歐家夼有些類似,根據地名資料記載,該村最早是由歐、滕兩姓建村,取名歐滕夼。后來,歐、滕兩姓徙絕,其他姓氏遷入,該村以諧音改名為梧桐夼。
3、家族淵源
玲瓏鎮的歐家夼村現在雖已無歐姓人,但從史志資料記載來看,該村可能是歐姓人在招遠最早落腳之地。村志將這支歐姓人的原籍描述為“山西洪洞縣”。張星鎮的歐家村,據說是明萬歷年間從歐家夼村遷出。館前王家村的歐姓,則是從歐家村遷出。其余村莊的歐姓,暫時未見詳細記載。
(歐家村的村志稱該村歐姓是從歐家夼遷來)
4、歷史人物
清代《招遠縣志》提到過一位名叫“歐明顯”的人物,其生活在明末清初,身份則是招遠北鄉的“鄉總”(注:明清時期招遠縣設有會仙、良山、靈山、黃山四鄉,習慣上也按照方位稱作東西南北鄉,鄉總主要負責管理各鄉團練。)。
順治十八年,棲霞人于七在牙山第二次起兵抗清,其在膠東各州縣的盟友紛紛響應。根據記載,歐明顯和于七有一定交情,于七舉兵后,他也想暗中配合,計劃在城中的魁星樓下動手,先擒住招遠知縣等人,然后一舉占據縣城。但因走漏風聲,歐明顯行事不果,反而被當地官府設計拿獲,后續應被處死。
歐明顯的具體村居,在縣志中并未詳細提及。筆者個人認為,不排除他就來自歐家夼村的可能。如果這一推測為真,歐明顯被扣上“串通于七”的罪名之后,歐家夼村的歐姓應該也會受到牽連。這樣的話,歐家夼現無歐姓也能說得通。
(小說《于七的軍師》相關章節截圖)
前幾年,筆者在撰寫歷史小說《于七的軍師》時,也將歐明顯的事跡演繹納入其中。由于“明顯”二字屬于固定詞組,容易跟下文混淆,因此筆者將其名字演化調整為“歐顯明”,將其居住地點籠統稱作“羅山腳下”,相關章節的具體名稱就定為“魁星樓”。已經讀過小說的朋友,對此應該有所印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