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爾股份這兩年的經歷,簡直能拍部商戰片。
前兩年年全球消費電子行業集體“低迷”,手機賣不動、VR設備就火了那么一下子,連蘋果都縮著脖子過日子。
作為蘋果供應鏈上的“頭號打工人”,歌爾直接被拖下水,凈利潤巔峰時期43億,2023年只剩10個億,真是半條命都沒了。
那個時候很多人就在說:“歌爾這名字起得不好,干脆改名叫‘割耳’算了!”
我覺得歌爾這個名字其實還好,你看隆基改成綠能后,那才叫貼切。
歌爾股份經歷了兩年的寒冬后,去年總算是“咸魚翻身”了,營收漲了2.41%,重新站上千億臺階,歸母凈利潤更是猛增145%,賺了近27億。
很大一個原因是2024年的AI,簡直就是救命仙丹。
ChatGPT直接給消費電子打了強心針,智能手機出貨量漲了6%,VR設備也跟著回暖,最夸張的是AI智能眼鏡,銷量暴漲210%,直接突破200萬臺。
歌爾靠著給這些設備造精密零件和聲學模組,硬是把毛利率往上拉了一截。
現在毛利率已經超過12%,凈利率也翻了一倍。
咳咳別笑啊,雖然凈利率只有2.6%,本來就是翻倍了嘛。
可能是因為賺錢了,公司已經發話了:未來三年要給股東發紅包,現金分紅至少拿利潤的30%,誠意還是有的。
不過最抓眼球的,還得算蘋果高管親自上門“驗貨”。
3月24日,蘋果首席運營官跑到歌爾濰坊工廠,盯著iPhone16e的揚聲器生產線轉悠,明擺著要給合作加把火。
但別以為歌爾就指著吊在一棵樹上,前兩年被蘋果砍單弄得差點破產,現在學精了,光明正大的搞起了“備胎計劃”。
比如Meta、華為、小米等等,這些大廠都成了新客戶,前五大客戶里蘋果的占比降到了31.96%,總算不是“蘋果一咳嗽,歌爾就發燒”的局面了。
歌爾股份其實挺努力的,研發投入真不算少。
過去五年硬生生砸了224個小目標,研發費用率常年保持在5%以上,把立訊精密(3.5%)和藍思科技(4.2%)甩開兩條街。
而且這些錢可不是打水漂的,AR/VR設備的鏡頭模組能做到比米粒還小,智能眼鏡的骨傳導技術連蘋果工程師都豎大拇指。
最絕的是,他們甚至把生產線改造成“元宇宙試驗田”,工人戴著AR眼鏡檢修設備,倉庫用數字孿生技術管理庫存,我看網上有參觀過工廠的人在說:“這哪是代工廠,簡直是科幻片現場!”
我沒去看過啊,真的假的不知道,所以夸不夸張我不知道,不過這也不是重點,重點是押注元宇宙這個事,爭議確實不小。
有人覺得歌爾眼光毒辣,趁著行業低谷提前布局;也有人吐槽這是“畫大餅”,畢竟現在全球VR設備年銷量才760萬臺,還不到智能手機的零頭。
但是歌爾高管在業績會上是這樣說的:“當年喬布斯做iPhone的時候,諾基亞還覺得觸屏手機是玩具呢!”
所以就看你怎么想了,是覺得歌爾在畫餅,還是真的未來可期?
先把這個爭議放一放,我們回到當下,歌爾的本質還是代工,代工這碗飯終究不好吃,不然富士康為什么一直想摘掉代工的帽子。
別看歌爾股份去年賺了錢,利潤率和蘋果一比還是慘兮兮,人家蘋果毛利率常年都是高毛利率,歌爾這些代工廠卻連20%都摸不到,純屬“賺個辛苦錢”,這就是代工行業的普遍現象。
工業富聯夠強了吧,也只有7個點的毛利率,而且還在下降。
告訴你們一個數據,歌爾給蘋果做一個AirPods耳機賺8塊錢,蘋果轉手賣1599,你看這個利潤差距是多少倍。
賺辛苦錢就算了,還時刻得提心吊膽,因為蘋果動不動就搞“二供三供制”,歌爾和立訊精密為了搶訂單打得那叫一個頭破血流,所以最后還得看庫克臉色。
我看待果鏈上所有的公司,依賴度越高的,在我這的風險級別就越高。
其實歌爾早就想甩掉“蘋果代工廠”的帽子了,比如2021年收購了丹麥音響巨頭丹拿,想搞自主品牌,后來又想造電動汽車聲學系統,不過結果都不溫不火。
工業富聯都日思夜想的事情,是真沒那么容易。
去年的年報里倒是冒出個新說法,“智能硬件解決方案提供商”,聽著高大上,其實就是從單純代工升級到“設計+制造”一條龍服務,我覺得差別也不是很大。
不過如果從樂觀的角度來看,AI有可能重塑消費電子,甚至連家電都要裝AI芯片。
歌爾手里拿著聲學、光學、傳感器三大王牌,要是能在未來的新型領域卡住位置,說不定還真有可能翻身。
就像他們年報里寫的:“智能硬件的盡頭是元宇宙,而歌爾正在修這條高速公路。”
但是我覺得風險也不小,元宇宙萬一成了泡沫咋辦?萬一蘋果突然改用3D打印技術咋辦?
我無意評價元宇宙,看好元宇宙或者熱衷炒作元宇宙的,是沒問題的。
市場上對元宇宙的看法很極端,要么很看好,要么不屑,看好的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新東西,未來有無限可能,而且還很潮。
不看好也也很簡單,認為這就是一個概念,而且還是有點說不清楚的概念。
角度不同結論就不同,不看好遠離就是,也沒必要指責為夢想買單的人群,而且新事物新科技隔三差五就會冒出來,我的態度是多看少說。
我覺得董事長姜濱說的一句話倒是很有道理:“代工企業的終極宿命,要么成為下一個富士康,要么成為下一個三星?!?/strong>
現在的歌爾就站在這個十字路口,是繼續給巨頭當“打工人”,還是咬牙砸錢闖出個新天地?我看這個答案至少也得三年后才能見分曉。
不過至少今年,關注歌爾股份的可以暫時松口氣了,那個差點被凍僵的歌爾,總算熬過了最冷的冬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