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無人機(UAV) 正在重塑現代戰爭——從烏克蘭戰場到南海有爭議的天空——并促使中國積極升級其反無人機能力。最近以高功率微波系統和人工智能輔助自主攔截器為特色的演示揭示了一種不斷發展的中國軍隊戰略,旨在抵消大規模無人機群和第一人稱視角(FPV)攻擊無人機。中國現采用一種多層防御方法,將電子戰、定向能武器和人工智能驅動的攔截系統 相結合,結合了動能和非動能解決方案。
從阿塞拜疆和蘇丹到烏克蘭和以色列,無人機在各地的成功和多樣化使用暴露了傳統防空系統的明顯差距。為瞄準大型、快速移動飛機而建造的傳統系統一直在與敏捷、低空飛行且經常成群作戰的大規模無人機作斗爭。與無人機的成本相比,傳統防御也非常昂貴。一個美國盟友用一枚價值300多萬美元的愛國者導彈擊落了一架價值200美元的無人機。
看到這些趨勢,中國軍隊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去年夏天的訓練演習中,對策僅成功抵消了大約40%的來襲無人機。這些令人失望的結果促使中國軍事規劃者重新考慮他們的方法。
中國對反無人機技術的承諾體現在國內投資的快速增長上。市場上現在有3,000多家制造商以某種形式生產反無人機設備,凸顯了對該領域的戰略重要性,而最近的采購數據顯示,反無人機系統的采購急劇增加。僅在2024年,政府當局就發布了205份與反無人機技術相關的采購通知,與2023年的122份和2022年的87份相比有了重大飛躍。這種激增反映了中國對低空安全的高度關注以及對強有力的無人機緩解措施的需求。
軍事評論員主張將強大的探測網絡與動能和非動能對抗措施相結合的分層防御。這種方法融合了雷達、光電傳感器、電子戰和人工智能,用于實時威脅分析,從而能夠快速對抗蜂擁而至的無人機。目標仍然很明確:在敵方無人機對關鍵資產造成損害之前將其破壞并使其癱瘓。
因此,中國的反無人機戰略強調整合一系列檢測和參與系統。先進的反無人機雷達試圖通過分析無人機獨特的電磁特征來檢測無人機。為此,有源和無源雷達的組合,例如YLC-48“無人機終結者”,這是一種專為無人機探測而設計的具有360度覆蓋的便攜式相控陣雷達。無源雷達系統(如 DWL002)的一個特殊屬性是在不發射信號的情況下提供低可觀察性的無人機檢測,這使得它們對電子戰威脅更具彈性,并且不太可能被發現并被動能打擊作為反目標。
圖片來自網絡
這些雷達與 AI 驅動的傳感器融合網絡協同工作,以提高跟蹤精度和響應協調性。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多種雷達類型整合到其防空生態系統中,反映了擴大探測范圍、最大限度地減少盲點和提高對抗性電子戰對策的生存能力的更廣泛趨勢。
然后,此類雷達與光電傳感器和電子戰系統混合,形成一個互連網絡。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由國有軍工電子巨頭CETC開發的“天穹”(Sky Dome)系統。該系統將雷達、干擾和定向能對策組合到一個能夠進行實時威脅分析的自動化網絡中。
有效的反無人機作還需要無縫的指揮和控制(C2)集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強調了整合人工智能驅動決策、多傳感器融合和網絡化防御資產以有效對抗無人機集群的必要性。全盛科技和成都孔宇科技等公司聲稱將人工智能與先進的射頻檢測和干擾系統集成,以實現完全自主的無人機無效化。這些創新不僅提高了檢測準確性,還縮短了響應時間,這是面對快速移動的無人機群時的關鍵因素。
中國正在投資 C2 網絡,將不同的國防資產統一到一個有凝聚力的系統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的“遠模”綜合指揮和控制系統仍然是這些工作的核心,它與天穹系統相結合,以同步雷達數據、光電輸入和電子戰能力,以實現威脅評估的自動化和快速協調。
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進一步支持了這些舉措。聯創光電等中國國防公司正在尋求人工智能驅動的成像和瞄準技術。這些創新提高了無人機跟蹤和攔截的精度,使整個防御系統更加靈敏。國有企業和私營科技公司之間的合作(例如四川6912通信技術公司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合資企業,專注于高功率微波技術)推動了創新并加快了商業進步向軍事應用的過渡。
一旦找到,必須擊落無人機,這涉及傳統導彈攔截器以外的其他新方法。中國最重要的 CM-UAV是北方工業公司生產的颶風3000(Hurricane-3000),這是一種最近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大功率微波武器。該系統被描述為相當于“將數千個微波爐發射到天空中”,提供快速的、全區域的電磁脈沖,能夠在3,000 米半徑內炸毀無人機電子設備。這將使它能夠同時與多個目標交戰,從而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來對抗協同無人機攻擊。
作為 颶風3000(Hurricane-3000)的補充,北方工業還生產了颶風2000( Hurricane-2000),這是一種安裝在裝甲車上的小型移動變體。盡管這兩個系統都面臨著能量耗散和高功耗等挑戰,但中國工程師正在采用基于氮化鎵(GaN)的放大器來提高效率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干擾。這些改進有望提高各種地形的作戰范圍和適應性。
中國還對基于激光的反無人機系統進行了大量投資。由中國保利科技開發的寂靜狩獵者(Silent Hunter)激光防御系統就是這一努力的 例證。這種30千瓦的光纖激光器可在最遠4公里的范圍內瞄準并摧毀低空飛行的無人機。其有效性已在國內安全行動中得到證明,并已開始在國際上使用。例如,沙特阿拉伯在反擊胡塞武裝攻擊無人機后,已將寂靜狩獵者(Silent Hunter)納入其防御系統。
寂靜狩獵者(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其他主要參與者,包括國有國防企業集團(AVIC)和(CASIC),正在推進自己的激光平臺。中航工業的Light Arrow和Sky Shield(沒找到國內代號及報道)系列以及中國航天科工的 LW-30 和 LW-60 等系統提供快速的車載無人機攔截。它們集成了AI驅動的自動化和多波段目標定位,擴大了作范圍以應對各種無人機威脅。這些激光系統不僅減少了對昂貴的導彈攔截器的依賴,而且由于它們能夠在不需要彈藥的情況下提供連續射擊,因此有望降低運營成本。
規模較小的非傳統公司在開發用于反無人機任務的高功率激光系統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根據民生證券的一份報告Raycus Lase的激光器提供精確瞄準,能夠遠距離燒穿無人機組件。光束聚焦和散熱技術的進步可能會進一步豐富中國解放軍不斷增長的基于激光的無人機對抗措施庫。
中國反無人機的進步揭示了三個重要發展:致力于學習和掌握沖突和技術的最新趨勢;堅決努力確保其領空的安全;以及在未來沖突中主導電磁戰場的更大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