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升學季,重慶因為“暗考”、黑名單競賽、簡歷造假等違規“小升初”招生問題被央視“抓典型”,引發全網關注和質疑。
事后重慶市教委緊急展開調查,不僅作廢了一批涉嫌違規的“小升初”擬錄取名單,還對中小學招生行為劃定了六條“紅線”,以規范“小升初”招生。
那么,重慶的違規“小升初”亂象得到改善了嗎?很可惜的是,并沒有。
日前,重慶當地電視臺新聞節目報道了重慶的“小升初”亂象,再次讓重慶主管部門以及相關頭部成為眾矢之的。
記者通過暗訪發現,盡管市教委已經劃定了六條“紅線”,重慶“小升初”違規招生的情況依舊存在。“特長生”通道依舊存在,一些頭部學校依然將招生與競賽和證書掛鉤,將競賽成績、英語考級(如劍橋FCE)作為隱性篩選標準;培訓機構以“沖刺班”“密訓營”名義組織跨區選拔考試的現象依舊存在,并且與名校建立“合作推薦”機制,通過內部測試選拔學生;部分學生通過班主任評語、社會實踐記錄等看似中立的材料,成功簽約優質學校;盡管市教委強調“免試就近入學”,部分區域依然戶籍與房產作為核心權重……甚至有機構的負責人直接在短視頻平臺上宣傳,自己有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鎖定名校的入學名額。
更諷刺的是,記者曾嘗試打教委的電話反映情況,結果多次沒人接聽。后來有人打通了,并提供了線索,結果卻沒有下文。
由此可見,別看主管部門看似采取高壓政策,實際上對打擊“小升初”違規招生并沒有明顯改觀,相關學校和機構該怎么來還怎么來,無非是升級一下手段而已。
當然,也并非只有重慶如此,這種情況在全國范圍普遍存在,無非是程度不同而已。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教育部年年強調“陽光招生”,各地教育部門年年出臺政策打擊違規招生、“掐尖”招生,“小升初”違規招生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年年打、年年有,一年還比一年多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且分布不均
由于歷史、經濟發展等原因,每個地方的教育資源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教育資源幾乎都被少數幾所名校壟斷著,并且這些名校往往還都高度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域。作為家長,肯定希望自家孩子能夠進入名校就讀,這是催生違規招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學校維持“名校光環”的需要
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如何,除了教育教學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師資水平外,更重要的是生源質量,名校和普通學校之間教學質量的差距,生源質量才是主因。名校為了維持“名校光環”,通過暗考、簡歷篩選等方式“掐尖”,在自己不好親自下場的情況下,與外面的機構合作,于是便形成了灰色產業鏈。
第三、教育主管部門的不作為
作為國家和教育部相關政策的執行者和主要監督者,各地教育部門本應該不折不扣執行教育部相關文件的,但是高考的升學率、高分率等依然是他們最核心的考核指標,而最容易出成績的做法,自然是把最多的資源投放到少數的幾所名校里,把優質生源都集中到頭部名校去。在這樣的工作導向下,各地方教育部門就會縱容違規招生行為,無視違規招生灰色產業鏈的存在,甚至還是最可靠的“支持者”。
總而言之,在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且高度集中以及唯升學、唯分數的教育考核機制下,包括存在“小升初”違規招生等種種教育亂象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消除違規招生,關鍵還是要均衡基礎教育資源分布,取消對重點學校特殊待遇以及各種名譽,把更多教育資源向普通學校傾斜,當所有學校的辦學水平、師資水平都差不多是,當所有學校的教學質量、升學率都差不多時,“名校”焦慮自然就會消失,家長也不會為了讓孩子上“名校”挖空心思了。失去了市場需求,學校自然也不會搞出暗考、簡歷篩選等“騷操作”,違規招生的灰色產業鏈也會失去生生存的空間。
當然,要想實現均衡基礎教育資源分布,這個目標可能永遠無法實現,即便有實現的一天,也還需要經過漫長的努力。當下能夠做的,就是加強監管,尤其是把主管部門的責任落實到位,并且接受全民監督,從嚴處理,使招生的過程透明化,才能實現“陽光招生”的目標。
對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留言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