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18日電 題: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達拉特旗特教教師點亮折翼天使人生路
新華社記者達日罕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室里,一堂與眾不同的手工課正在進行。張虹老師手持珠串道具,反復耐心引導11名學生學習技能,時不時還在注意他們有沒有流鼻涕。這樣的場景,是這里37名特教教師日常工作的縮影。他們用特別的毅力、方法和愛心,為聽障、智障、孤獨癥兒童編織起融入社會的翅膀。
“剛入職時,教學都組織不起來。上課時孩子們有的哭有的笑有的不停地轉圈跑,為了實現正常的課堂秩序,不停地訓練了一年以上。”有著8年教齡的張虹回憶,剛入職時班里智力障礙兒童比較多,近幾年孤獨癥患兒的比例逐年上升。
目前她所帶的班級中有2名孤獨癥兒童,對老師的耐心和專業度有了更高要求。張虹說,孤獨癥患兒除了存在社交障礙,語言發育程度也可能會滯后,孤獨癥患兒的興趣范圍通常極為狹窄且固定,他們可能對某些物品或活動產生過度的依戀,并強迫性地重復某些儀式性行為。
教師們不僅要承擔教學任務,更要充當“全能照護者”。擦鼻涕、輔助如廁、情緒安撫……他們用母親般的細致,將教育滲透進孩子們生活的每個細節。
“其他學校教十幾年,可能已桃李滿天下,我們很難有這種感覺。但哪怕才帶二三十名學生,只要能讓絕望的家庭重燃希望,大家依然很有成就感。”正在帶課的韓嬌老師邊指導學生折紙邊說道。
“孤獨癥患兒家庭往往容易陷入‘照料、求醫、貧困’的惡性循環。”張虹表示,為打破困境,學校構建起嚴密的家校協同機制:教師要定期和家長溝通居家訓練、調整康復方案。
一位學生家長坦言,身有殘缺是孩子們的不幸,但能有機會來這里接受特殊教育,被更多人接納,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種幸運。
校長馬耀偉帶記者走進學校的拖布制作車間,10名畢業學生正專注比量著布條長度。
“月薪800元看似微薄,對他們來說卻是重要的突破。”馬校長介紹,學校采取“教育培訓+銜接就業”的模式,主動對接企業,為殘障學生搭建輔助性就業平臺。“即使他們將來不在學校了,也能通過自己雙手照顧好自己,減輕家庭和社會壓力。”
特殊教育的“特殊”,一方面源于學生的身體情況特殊,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從事這項事業的人需要有“特別的毅力、特別的方法、特別的愛心”。
“但凡有1%的希望,就該付出99%的努力。”馬耀偉望向操場上嬉戲的孩子們。此刻,那個總愛轉圈的孤獨癥男孩,正學著幫同伴系鞋帶——特教教師們播下的種子,正在這片充滿特別之愛的土地上悄然萌芽。(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