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湘、鄂、贛三省交界之處的幕阜山走入平原,沿途風景不俗,回頭仰望,奇峰聳立,風光奇險,越過蜿蜒崎嶇的谷道,群山環繞景色清幽的山間盆地,有一座黑瓦白墻的老屋,屋中最令人過目不忘的是,鐫刻著一首詩:固教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原來,這處正因詩圣杜甫的最后歸宿地。
有史料記載,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公元768年(唐大歷五年)冬,杜甫攜妻兒乘船離開四川到達岳陽,次年春到達長沙。湖南兵馬史臧玠舉兵造反。為逃避戰火,杜甫半夜乘船順湘江到達郴州的舅父家。船到達耒陽方田驛的時候,遇大水而不能前行,又掉轉船頭返回長沙。由于思鄉心切,杜甫又從長沙孤舟入洞庭打算回家。途中因舊病復發,錢財用盡,只得溯汨羅江往昌江縣投友求醫,不幸病逝,葬于安定鎮小田村天井湖,其子宗武、孫嗣業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脈相傳。因此地建有一座石橋,名安定橋,安定鎮安定村因此得名。
詩圣杜甫在此地安息一千多年之后的新中國成立之際,安定這地方更是人文蔚起,據擺在這里的《平江將軍傳》第三卷記載:從這里走出了開國上將傅秋濤、中將邱創成,最著名的要算是開國少將呂展。之所以說他著名,是因為在建國之初,他擔任過負責開國大典警衛任務的糾察總隊總隊長,后來又擔任北京公安總隊總指揮和公安局的第一副局長!要知道,這項工作他的直接上司是開國大將羅瑞卿,成為警衛中央、衛戍開國大典首都的功臣,那真是的不簡單。
然而,就在距離平江安定一百多公里的華容縣終南鄉彭家橋村,也有文獻資料記載開國少將呂展的故里是在這里,而且與平江安定的這位同名同姓,起初有人認為是名字重復的巧合,但一看履歷,卻是同一個人。那么呂展將軍究竟是平江安定還是華容終南呢?不由得令人覺得撲朔迷離且耐人尋味,畢竟近些年來名人故里爭奪戰可謂如火如荼,導致重復建設層出不窮,前些日子諸葛亮故里爭得不可開交,周瑜故里又方興未艾,李白起了爭執,朱熹故里再掀爭搶,曹雪芹故里起了波瀾,甚至是小說虛構人物西門慶、潘金蓮的故里也起爭端。但兩個地方同時宣稱一位開國少將的故里畢竟還是頭一回。
當然,由于時隔不算長,開國少將呂展的故里之謎很快得以解開,即就是一個出生地,一個是成長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第一故鄉和第二故鄉的問題。
呂展,原名呂菊生,1919年10月10日出生在湖南華容終南鄉彭家橋村,因正在菊花盛開的季節,故取名菊生,他家兄妹五人,排行老四。他的父親名叫呂云湘,早年讀書做官,曾經是一個響當當的活動家,曾經參與過反對袁世凱稱帝、驅趕湖南都督湯美銘的活動,后來又留學日本,參加過同盟會,而且還擔任過華容縣八區(現終南南山一帶)的區長,是當地的一名最高長官。這呂云湘有學問又是著名學府畢業,成為了地方上區長,自然是積累了不少的財富,當年家里擁有良田百畝,房屋若干,長工不少,是遠近聞名的大地主。
呂云湘娶妻子楊氏,婚后生育三男二女五個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條件支持下,兄妹自幼接受先進進步的教育,特別是聰明好學的呂展成績格外突出,就在這個時候,父親呂云湘有一個本家好友叫呂繼雄,是留日時的同學,也是個舊軍官,在湘軍中曾經擔任過營長一級的職務,因膝下無子,執意要求將呂展過繼給他做養子,瞧著朋友傷心得像個哭紅了眼的熊,呂云湘做了個“甩掉家訓”的主意,把自家12歲小兒子呂展送給了呂繼雄,這樣朋友就能繼續有后代啦!
呂展過繼后隨繼父過著南征北戰、居無定所的日子,幾經周折,后來定居平江縣安定鎮安定村。這個時候的呂展雖然家境富裕,本可享受優渥生活,卻懷著一腔熱血,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毅然踏上革命征程,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1936年10月,呂展瞞著繼父參加紅軍,他最先投奔的是自己的同鄉湖南醴陵北鄉黃村人宋時輪的手下紅28軍當一名戰士。
1936年4月14日,紅28軍軍長劉志丹率部參加東征,率領部隊東渡黃河進入晉西北地區,最初紅28軍連戰連捷,進占中陽留譽以東的黨家寨等地,向晉軍重兵把守的三交鎮發起攻擊,威震晉西北,但隨即他們遭到了敵人的瘋狂反撲,三交鎮是黃河天險的重要渡口,敵人在這里囤積了重兵,死命頑抗。激戰中,紅28軍寡不敵眾,損失慘重,劉志丹親臨前線指揮,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3歲。劉志丹犧牲后,紅28軍的處境非常危險,連續一個多月的征戰,部隊減員嚴重,士氣低落,在這關鍵時刻,宋時輪接過重擔,被任命為紅28軍軍長,他一邊招兵一邊訓練擴大隊伍,很好地完成了上級交辦各項戰斗任務。
呂展正是宋時輪擴大隊伍時參紅軍的,隨即跟著部隊參加紅軍長征的最后一戰山城堡戰役,山城堡屬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帶的溝壑區,這里溝澗輻輳,梁峁起伏,北控羌胡,南轄關陜,歷來為兵家要塞。山城堡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山溝里的水又苦又澀,唯一的自然可飲用泉水取水極不方便,當地老百姓實際上靠窖水生活。紅28軍負責打擊鹽池方向的敵軍,他親眼目睹軍長率敢死隊反擊突破陣地的敵軍,創造了"人與陣地同在"的戰場奇跡。他認為紅軍才是真正的英雄。這一戰的勝利,正如領導人說的,開創了紅軍的新局面,參加過這次戰役的呂展在后來的個人履歷中也算是長征干部。
由于呂展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組織上安排他負責部隊里的文書工作,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時候,所部改編為120師716團的一個營,他繼續擔任營部文書,后來他一直扎根在這支英雄的抗日隊伍中,先后又輾轉到雁北支隊、平西軍分區,擔任教導隊隊長、營副、參謀長,他的履歷表上,軍職稱謂可以說是越來越響亮。這一階段,由于呂展的杰出才能,得到了原120師副師長,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蕭克的賞識。為他日后的軍旅生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呂展更是身居要職。從冀察軍區參謀處處長到晉察冀軍區第二縱隊參謀處處長,從隨營學校校長到石家莊警備旅旅長。這一連串的職務,無不彰顯著組織對他能力的認可。
特別是在解放戰爭初期,呂展打得最出彩的是參與指揮山西懷東保衛戰的正面防御作戰。作為旅長的他率領四個團的兵力,面對敵人兩個軍,而且清一色的美式裝備,我方卻是抗戰時期的落后裝備,無論是人員和裝備實力都極大差距,呂展深入前線坐鎮指揮,親自作戰前動員報告:為了解放全中國,為了保衛我們的勝利成果,為了革命的最后勝利,我們要以百倍的決心和勇氣,同敵人戰斗到底,直到流盡我們的最后一滴血。”他鼓動性的動員報告讓全軍上下抱著必勝的信心。
在隨后的戰斗中,盡管敵人動用所有的飛機和火炮、坦克等全套美式裝備,輪流向我軍陣地轟炸,將我軍陣地幾乎炸為平地,我軍的傷亡很大。呂展一直奔走于各個陣地之間,觀察形勢,布置任務,鼓舞士氣,一刻也不閑著,我軍將士在呂展的率領下,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英雄抗擊敵人兩個軍的進攻,堅守14陣地晝夜,最后取得了殲滅敵人10000多人的勝利。呂展在總結會上說:“這次的勝利,屬于全體指戰員和戰士們,我,呂展還有父老鄉親們,謝謝你們!” 此役之后,他的名氣爆棚,其作戰能力得到上級充分肯定。
1949年1月,北京迎來了解放,雖然是和平解放,但是,當時的北京非常混亂,老蔣留下了數不清的間諜特務,到處搞破壞。為了盡快肅清匪特,北京組建了糾察總隊,呂展就是總隊長。呂展深知安全對于北京的重要意義,一上任就立刻展開了行動,短短的幾個月,就讓北京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由于他的突出貢獻,在接下來的開國大典中,呂展擔任開國大典的警衛工作,他絲毫不敢松懈,對各項安排都做了詳細的檢查,他的努力付出換來了和平的環境,為此他也深得各級首長的高度評價。他也因此被人稱為警衛中央、衛戍首都的功臣,呂展用自己的能力,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人生的跨越。
然而,呂展的人生之路開始發生重大的轉折。第一是1955年全軍大授軍銜時,本來,按照他非三八式干部,而是紅軍長征干部的履歷,抗戰時期擔任過副團級,解放戰爭時期師級,而且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建國后擔任公安系統指揮人員,他的軍銜完全有可能授予少將,比如公安首長羅瑞卿為大將、副職為程世才、李天煥、歐陽毅中將,吳烈等為少將,而他只授予大校軍銜(10年后才晉升為少將)。究其原因,呂展的父親呂云湘,這名曾經是國民黨的一個區長,逃去了臺灣,而且全國土改過程中,他的家庭成分是地主。
在當時特定的時期,地、富、反、壞、右,就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統稱為“五類分子”。當年,地主階級的土地財產被沒收,并被貼上“剝削階級”的標簽,然后按照每家的人口數量分配這一政策旨在激發群眾的社會建設熱情,讓老百姓直觀感受到地主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和欺壓。一個剝削階級,一個被剝削階級,在沒有更大的矛盾的情況下,他們之間的矛盾就是對抗性的,就是你死我活的,鑒于其對新生人民政權的影響,因此是屬于打擊的對象。
呂展的家庭情況報上去之后,授軍銜自然受到影響。接下來更讓他痛苦的是,他的二哥因被貼上“惡霸地主”的標簽遭到鎮壓,家里只剩下一個名叫呂多生的親妹妹。這位妹妹見家里遭受到這么多的變故,當時執意想去北京找當大官的哥哥,對這個家庭進行保護。誰知得知女兒要上北京找兒子的時候,呂展的母親楊氏堅決不同意,她告訴女兒:再苦再難也要自己扛著,“你菊生哥現在日子好過了,我們也千萬不要給他添麻煩,我把他過繼出去了,很對不住他,如果和他聯系,上級知道他有個地主婆媽媽,又是逃臺分子的遺屬,那還了得,決不能連累他們。”
就這樣,身為開國將軍的呂展一直沒有跟家里人聯系,更沒有回過老家,與自己的親生母親和胞妹也沒有任何聯系,可以說是形同路人,親情、受情在這個時候變得如此脆弱,說起這事的確令人流淚。
盡管呂展為了革命工作,與家里人劃清界線,由于家庭成分等一些事情的疊加,接下來他還是蒙受不白之冤,1966年5月,時任公安部長的謝富治派出由44人組成的華北局、公安部聯合工作組,進駐北京市公安局奪權,呂展等人被隔離審查,新上任的局長劉傳新宣布他為所謂的“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并進行了不斷地批斗。一次在體育館的批斗大會上,他們幾個搞過地下情報工作的老干部一再勸慰呂展:把心放寬,不要太當回事,造反派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千萬不能硬抗。
然而,軍人出身的呂展沒有聽進去,脾氣性格爆爆,據說和電影劇《亮劍》里的李云龍有幾分相似,寧折不彎,說到不合的地方就強烈抗議。一直與造反派當面硬抗,結果被打得最狠,而且造反派都是往頭上打,頭部受到了重創,這次傷害帶來的后果極其嚴重,在他的晚年,不僅失去了大部分的記憶。甚至連說話的能力都喪失了。這個曾經叱咤風云的將軍,最后只能在沉默中度過余生。
呂展平反昭雪后,最大的心愿是省親,因病魔纏身,終未成行。1991年,在他妻子和子女們的努力下,他們去臺灣把父親呂湘云的遺骨送回故鄉,與母親楊氏合葬在華容縣勝峰鄉毛家巷的呂氏祖墳里。這一年,他們還安排了呂展唯一在世的親人——幺妹呂多生,從老家來到北京。這對闊別60年的兄妹,終于得以重逢。雖然他蒙冤坐牢8年,被迫害致殘,雙目失明,半身不遂,但全家人笑得依然是那么的甜蜜。
1997年,開國少將呂展在北京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旅程。他的一生,既是個人傳奇的寫照,更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縮影。尤其是他身處高位時,自己的母親怕兒子受到影響而不相認, 后人嘆曰:可憐天下父母心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