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也是中法鎮海之役勝利的140周年
位于戚家山街道的炮臺
曾經抗擊過敵寇
打下過日本侵略者的飛機
也曾在中法鎮海口大捷(又稱鎮海之戰)中
立下赫赫戰功
鎮海口海防遺址(江南部分)
是北侖區內唯一的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家山街道的四個炮臺
便是該遺址中的精華
下面一起來看
甬江南岸
北侖炮臺的前世今生
已消失的炮臺——南攔江炮臺
南攔江炮臺,位于甬江南岸的泥灣道頭,始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最初配置國產前膛火炮6門。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炮臺內清軍曾被英軍合圍,死傷慘重。其后,炮臺廢棄。
△南攔江炮臺使用的英吉利前膛炮(源自招寶山炮臺圖冊)
1881年,為增強甬江口的海防,清廷重建南攔江炮臺,增建營房二重,各十三間,安炮六座。
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中法鎮海口大捷(又稱鎮海之戰),是清軍在浙江鎮海口成功抵御法國遠東艦隊進攻的一次重要戰役,被稱為中國近代海岸保衛戰中唯一一次取得全勝的戰役,在中國反侵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戰爭中,南攔江炮臺作為鎮海口要塞的二線防御炮臺,用于后備。
△南攔江炮臺圖(源自招寶山炮臺圖冊)
△南攔江炮臺(源自浙江鎮海口海防布置戰守情形圖)
民國三年(1914)六月,鎮海要塞因保存各種材料并修理槍械需要,南攔江炮臺改設為機器所,專掌保管一切材料及修理槍械補充等事物,民國二十年(1931)二月,改編改稱為修械所,后被廢棄。如今,南攔江炮臺遺跡已無存。
鎮遠炮臺
鎮遠炮臺位于戚家山街道的小浹江畔,北臨笠山,東面為蛟門。
△鎮遠炮臺圖(源自“浙東鎮海得勝圖”)
清光緒六年(1880年), 浙江巡撫譚鐘麟以金雞山、小港口,海舟皆可登岸,命杜冠英在小浹江口建鎮遠炮臺,后在中法鎮海口大捷中發揮過不小作用。
光緒十四年(1888年),鎮遠炮臺之東北宏遠炮臺建成,該炮臺就地處二線,用于后備。1936年全面抗戰爆發前,鑒于甬江鎮海口海防形勢的變化,防御重心東移外擴至招寶山威遠炮臺、宏遠炮臺以及鉗口門的新鎮遠炮臺。鎮遠炮臺遂被廢棄,炮臺上的口徑17厘米克虜伯火炮被移至宏遠炮臺。
△鎮遠炮臺舊影(約1890年左右,中國港口博物館藏)
1969年,小浹江出海口改道,在下游浹水大閘建成后,由于鎮遠三合土炮臺經常被水浸泡,局部坍塌損毀。
現在的鎮遠炮臺,西側是公園路,北側是集裝箱車來回穿梭繁忙的港口路,東面的海涂早已變成陸地,滿目是工廠林立的開發園區。
△笠山上拍鎮遠炮臺(2021年8月攝)
2018年3月,為配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口海防遺址(江南部分)的保護修復工程,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平遠、鎮遠、靖遠三座炮臺遺址進行了發掘。
△考古發掘中鎮遠炮臺俯拍(2018年拍攝)
如今,鎮遠炮臺的遺址公園正在修繕中,下半年將會完成向市民免費開放。
靖遠炮臺
靖遠炮臺位于戚家山街道金雞山東麓沙灣頭,始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炮臺坐南朝北,原設炮眼5孔,營房5間。三合土夯筑,炮房平面呈L字形,立面呈梯形。炮洞寬2.4米,高2米。光緒十年(1884),靖遠炮臺置阿姆斯特朗80磅前膛炮4門,瓦瓦司后膛炮1門。
△阿姆斯特朗80磅前膛炮(源自招寶山炮臺圖冊)
1885年中法戰爭鎮海之戰時,靖遠炮臺與鎮遠炮臺、威遠炮臺、定遠炮臺、安遠炮臺同處鎮海要塞海防第一線,曾英勇炮擊入侵鎮海口的法國遠東艦隊,為鎮海口防御作戰的勝利發揮過積極作用。
△靖遠炮臺舊影(約1890,港口博物館藏)
抗戰前夕,由于鎮海口的軍事重心東移,炮臺遂被廢棄。
目前,靖遠炮臺的遺址公園正在修繕中,不久后將會建成向市民免費開放。
△靖遠炮臺門額
△ 1845年產英國產B·P前膛炮(中國港口博物館藏)
平遠炮臺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因中法鎮海戰役后發現舊炮臺位置偏內、舊炮射程不遠,不利于防守,遂于甬江南岸金雞山山腰建平遠炮臺一所,十四年(1888年),置克虜伯21公分口徑后膛炮1門。與北岸招寶山南麓的安遠炮臺隔江對峙,封鎖江面。
△平遠炮臺遺址俯視圖(2018年拍攝)
1936年,鑒于炮臺位置偏內、且三合土炮臺不耐大炮和炸彈轟擊,民國政府撤掉了平遠、安遠、綏遠三座炮臺,原平遠炮臺的克虜伯21公分口徑后膛炮被移至鉗口門鎮遠新炮臺內。
目前,平遠炮臺的遺址公園也在修繕中,完成后將會建成向市民免費開放。
宏遠炮臺
宏遠炮臺位于戚家山街道的浹水大閘東側,原小浹江出海口西側的笠山上、海拔高度為30米。該地東臨蛟口門,西與虎蹲山、游山對峙,是控扼甬江出海的咽喉,軍事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
△宏遠炮臺全景舊影(約1890年,中國港口博物館藏)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1841年10月10日黎明,英軍中央縱隊第49團步炮兵440人,攜炮4門在笠山前搶灘登陸;英軍左縱隊步炮兵1040人,攜炮6門從鉗口門登陸。兩路英軍向西夾擊,攻克了軍事要地金雞山,清總兵謝朝恩中炮壯烈犧牲。
△宏遠炮臺(源自招寶山炮臺圖)
1885年3月1日,中法戰爭鎮海之役打響時,甬江口第一道防線是招寶山威遠炮臺、定遠炮臺和小港口的鎮遠炮臺。隨著軍事技術及炮火射程的發展,第一道防線已不能適應海防的要求。
當時的寧紹臺道薛福成綜觀甬江口形勢和地理位置,把第一道防線向東北推遠二公里,在笠山建立了第一道防線,原來的招寶、金雞對峙的防御陣地成為第二道防線。
△24厘米口徑克虜伯大炮圖(源自招寶山炮臺圖)
中法戰爭勝利后,寧紹臺道薛福成于1887年在小浹江出海口西側笠山上新建宏遠炮臺,為半圓環形三合土炮臺,它的視角線達180度,甬江口外十公里海域都在它的火炮射程之內。
炮臺由石灰、黃泥、沙礫、糯米飯汁混合搗砌而成,用巨大青石壘疊作基礎,配置德制24生(厘米)克虜伯后膛火炮二尊,21生(厘米)克虜伯后膛火炮一尊。山巔建有營房五所,彈藥庫一所。炮臺建造歷時二年多,共花費白銀七萬五千余兩。
△從甬江口看宏遠炮臺(約1920年)
炮臺建成后,薛福成曾寫 “宏遠炮臺銘”。其銘文的結尾部分載:“笠山地形突出海濱,三面受敵,且據甬江口前路,勢可兼顧諸臺,今得此新炮(指克虜伯大炮),東御蛟門之口,西扼虎蹲游山之險,俾敵艦不敢肆泊內洋。茍練之勤,而用之精,雖鐵甲可破也。抑我聞西洋諸國經營炮臺,月異而歲不同,小有利病不憚變通。修改以極其精,其研究無窮期,故措注無敗事,余愿與杜君(指杜冠英)及后之任事者共勉斯意,勿謂制勝之方已盡,于此而自足也。…”
△宏遠炮臺全景(1929年魯希明攝)
宏遠炮臺建成后,極大地增強了鎮海要塞的海防力量。此后四十余年甬江口外未再遭遇海上入侵。至1930年代,當中日戰爭的陰影開始籠罩中國沿海時,宏遠炮臺上的克虜伯火炮已成古董炮。
△帆船后為宏遠炮臺(1930年《明州游記》插圖)
1932年夏,國民政府邀請軍事顧問到甬江口要塞調查,認為笠山原宏遠炮臺已不能適應海防的軍事需要,國民政府遂在1936年把原宏遠炮臺的三合土臺壁作為護墻掩體,在原炮臺中心新建兩座直徑13米、前壁厚2米,前低后高,2.2至3.5米的橢圓盆式鋼砼炮臺;炮臺內安置旋轉152度鋼軌,使炮臺發揮更大的威力;并設高射機槍4挺、20毫米高射炮二門。改造后的宏遠炮臺,仍配置克虜伯火炮3門(24厘米克虜伯火炮兩門;原21生(厘米)克虜伯火炮移至新鎮遠炮臺;增加一門移自鎮遠炮臺的17生(厘米)克虜伯火炮)。
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1941年初的四年時間內,日軍曾多次對宏遠炮臺進行空中轟炸,我炮臺守軍奮勇還擊,取得了輝煌戰績。如1939年6月7日,日機6架飛臨甬江口,偷襲宏遠炮臺。炮臺高射炮射手向第一架日機連發爆炸彈8發,日機中彈,墜落在甬江口距岸約800米的海面上,日軍飛行員跳傘后被我軍守備團士兵包圍,被迫舉槍自殺。
1940年7月16日,日艦封鎖甬江口,口外日艦由5艘增至14艘,并于晨5時許向鎮海口要塞炮臺發炮300余發,日機12架次輪番轟炸。是日,鎮海沿海參戰日艦30艘左右,并向各港口發炮500余發,飛機投彈80余枚,清涼山巔探照燈臺和宏遠炮臺彈藥庫被炸毀。
7月17日,“浙東七一七戰斗”爆發,日偽軍1000余人在甬江口南北岸登陸,宏遠炮臺一度被日軍占領。之后,中國軍隊第194師雖然在7月22日奪回炮臺,但炮臺上的克虜伯火炮已遭毀壞。
△1969年浹水大閘建成照(上部為宏遠炮臺殘墻)
△修繕中的宏遠炮臺(2025年3月)
目前,宏遠炮臺仍保留一座完整的鋼砼炮臺。它不僅是清末我國東南沿海的一處重要的海防軍事建筑,更是抗日戰爭中我國軍民抗擊日寇侵略的一處重要歷史物證。
宏遠炮臺遺址公園正在修繕中,建成后將向市民免費開放。
文圖丨陳一鳴
一審丨郭梓謙
二審丨沈焰焰
三審丨朱 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