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是超人,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引路人。
前幾天,家庭聚會中,表姐跟我一頓抱怨:“孩子最近總因為一些小事就撒潑打滾,還整天說我不愛他。明明把最好的都給他了,還這么不知足。”
其他親戚也紛紛附和,說自家孩子也這樣,為他付出這么多,還不懂得感恩。
為什么父母給了孩子所有,孩子卻感受不到愛?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
“愛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技能。”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使然,但并不意味都知道怎樣愛。
如果空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卻用錯方法,結果必定事與愿違。
只有父母懂得如何正確去愛,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善意,親子關系會更融洽。
以下4種真正愛孩子的方式,即便只做到其中2個,也足以成為一位好父母。
01
出讓“犯錯權”
孩子犯錯時,很多父母心里第一個想法就是:“又惹禍了!真麻煩!”
為了避免收拾殘局,有些父母以預防為由,給孩子立下各種規矩,不允許孩子出現一點紕漏。
作家付小平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有一次去同事家做客,一進門,就看見墻上貼著一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紙。
同事得意地告訴他,這是給兒子列的66條不許犯的錯誤清單。
為了保證兒子能時刻記住,每天臨睡前,會讓兒子朗讀三遍,然后反省有沒有犯錯。
那時,同事的兒子的確很乖,一家人都引以為傲。
但他上中學后,卻變得非常叛逆,最后孩子媽媽不得不辭職在家看管孩子。
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犯錯的權利和機會,對孩子身心的傷害更大。
這些孩子長大后,要么因為害怕失誤,不敢嘗試,不愿承擔責任,要么處處跟父母對著干。
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愛與自由》一書中指出:
“不要害怕孩子犯錯,所有的過失都是成長的功課。”
她在書中分享了如何應對女兒的錯誤決策。
女兒上幼兒園時想全托,她本不贊成,但女兒很想去,提了幾次后,她就答應了。
她給孩子置辦寄宿用品,再加上兩個月的全托費,這對她當時的收入來說,是筆不小的開支。
只過了三天,女兒就打退堂鼓。
但她沒有說“我當初不同意,你偏不聽”之類的話,更沒有因為花了錢就堅持要女兒再寄宿兩個月。
在女兒成長過程中,有過很多次“決策失誤”,但她從不指責,更不會懲罰孩子,而是跟孩子講清楚利弊,讓她自己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
在她的培養下,女兒從小就很有主見,思考和處理問題成熟大氣,16歲就考上了清華大學。
對孩子來說,每個“失誤”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當父母把錯誤從“事故”變成“故事”,孩子就擁有了面對世界的勇氣。
02
提供“自主權”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
“嬰兒在信任他的照顧者之后,開始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意識到自己的能力。
孩子必須學會自主,否則將使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羞愧。”
但是,總有一些父母以長者自居,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習慣將想法強加給他,凡事一概由自己支配。
智慧的父母懂得放手,在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學會自主處理事情,培養獨立精神和能力。
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有兩個做法截然不同的媽媽。
郭飛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班里許多同學都可以獨自上學,可他連最簡單的整理書包都得媽媽來。
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有媽媽呢,怕什么”。
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上,郭飛都嚴重依賴著媽媽。
而赫赫媽的做法就完全相反。
赫赫今年10歲,是一個辦事很有條理的孩子,從不亂放自己的東西,能獨自解決很多問題。
原來,從赫赫上幼兒園開始,媽媽就訓練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只要是孩子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情,媽媽從來不代勞。
有一次,赫赫外出寫生忘記帶畫紙,媽媽沒有幫他,只好自己又回家拿。
從此之后,孩子再也沒出現過類似的事情。
赫赫媽說,對孩子適當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所以,父母替孩子做100個決定,不如教他做決定的勇氣和方法。
父母把“自主權”交給孩子,鼓勵孩子多實踐、多鍛煉,讓他學會獨立、自主地處理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這樣,孩子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慢慢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03
善用“閑聊力”
一項心理研究表明:
一個人說的話假如有90%以上是廢話,這個人就容易感到幸福。假如廢話不足50%,這個人就不容易體驗到幸福的感覺。
同樣,在親子溝通中,如果只談“有用”的,不聊“廢話”,那孩子跟父母的關系一定不會太好。
父母不是問“作業做完了嗎”,就是催促“趕緊做作業”,孩子一聽這些話就煩,更不會與父母有深入交流。
不帶功利性的聊天,可以打開孩子心扉,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充滿安全感。
博主@風吹過分享了她跟孩子的閑聊。
她經常跟兒子聊天,天南海北,什么都聊。
上小學前兒子喜歡聽她小時候的故事,被老師批評后會怎樣,做了丟臉的事怎么辦……
現在兒子喜歡講他在學校的事,會驕傲地說他的音樂是全班最好的,也會不好意思地說起出糗的經歷……
更多時候,她就是耐心傾聽,也會在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育是建立在好的親子關系上的。
其實閑聊需要方法,如果你苦于不懂怎么跟孩子聊天,總是沒兩句孩子就不搭話了,可以試試這3個技巧,輕松打開孩子的話匣子:
1. 聊聊今天發生的事情。
保持和孩子溝通的習慣,放學接孩子時,可以聊聊在學校的事。
不要只問“今天過得怎么樣”,可以問“今天課間你和誰一起玩游戲了”“午餐時有沒有吃到你最喜歡的菜”等比較具體的問題。
2. 聊聊孩子的感覺和心情。
閑聊可以讓孩子放松,當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時,我們不必急著給出一個看似正確的評價,而是多表示共情與理解。
再在此基礎上,給出孩子建議、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健康成長。
3. 聊聊孩子的興趣和目標。
聊孩子最喜歡的事,可以幫助他發現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優勢,為立志奠定基礎。
父母還可以多給孩子講故事,講成功人士的拼搏歷程,激發孩子的向往和追求。
04
拒絕“情緒勞損”
好友講過一段心酸經歷:
有段時間,因為要完成一個項目,她每天工作到很晚,壓力很大,心情煩躁,脾氣也差到極點。
有一天,正準備睡覺的她在經過女兒房間時,聽到女兒的啜泣聲。
她趕緊問女兒受了什么委屈。
女兒大聲哭道:“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最近都不陪我玩,還動不動就罵我,明明我沒做錯什么……”
好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她把工作堆積的壞情緒,不經意都發泄在女兒身上,這才讓孩子困惑不已。
是的,如果父母控制不了情緒,對親子關系的破壞最直接和強烈,甚至還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產生傷害。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如果孩子長期受到父母的情緒暴力,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切換成“求存模式”,孩子會壓抑自己的很多情緒、想法,采取順從、適應的方式,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的人格。
父母要避免“情緒勞損”,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滋養孩子。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可以這樣做。
第一,不把壞情緒帶回家。
無論在工作中遇到什么事,進門前先給自己一點時間,在小區附近或者門口轉一圈,把工作中的壞情緒剔除掉,提醒自己工作結束,是時候享受家庭的溫馨。
通過散步、深呼吸,整理出好的心情,再打開家門,以笑臉面對孩子。
第二,不在家工作,不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孩子期待父母下班回來跟他玩,卻因為父母回家還有工作而遭到無情拒絕,滿心失望。
有些父母加班時還嫌孩子煩,覺得他在旁邊添亂,容易流露出負面情緒。
孩子不懂工作,卻能感受到父母情緒的變化。
父母情緒好,孩子才能自信地展現自己,溫和地表達情緒,冷靜地處理問題。
05
兒童心理學專家李群鋒老師說:
“父母愛孩子,不是要成為孩子時時刻刻的守護者,而是要讓孩子充滿生命的力量,鼓勵孩子敢于奮力前行。”
孩子不需要滿分父母,教育不需要完美孩子,裂痕才是光照進來的地方,養育本就是在裂縫中種花。
最好的教育不在課堂,那些父母注視孩子的眼神和被認真傾聽的廢話,終將成為親子間最珍貴的密碼。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幫助孩子完成獨立與自主,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父母不是超人,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引路人,與大家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