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廣大軍迷同好之請,今天繼續(xù)對史料原文進行評說。
南麻臨朐戰(zhàn)役結束后,作為華野軍事的上主要負責人,粟裕起草了向中央的檢討電報,本來是一篇再正常不過的戰(zhàn)術總結,卻不料華野副政委譚震林閱后拒不簽名,不承認此戰(zhàn)失利之責任。陳毅司令員見僵持不下,也不好駁譚的面子,遂與譚持同議。
譚震林在率部向膠東轉移前,還給粟裕留下一封批評信,由陳毅轉交粟,陳毅還同粟裕進行了徹底長談。
陳老總是聰明人,徹底長談之內容雖未留下記錄,但大概是兩邊安撫,盡快消除內部摩擦。
粟裕也是一時頂上了牛,將這封電文撤回,自己保存了下來。另以個人名義向有中央發(fā)電,請求處分。
此原電直到30多年后粟裕大將去世,夫人楚青在整理遺物時,才發(fā)現之并公布于世。此電今收錄于《粟裕文選》。
我們一起拜閱之。紅字是粟大將原電,黑色字是筆者評論。
中央并華東局:
南麻臨朐等役均未打好,影響戰(zhàn)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內如焚,經初步檢討,其主要原因分述如下。
——五內如焚,這個詞用的其實已經很明顯,就是粟裕個人的焦慮和自責。惜乎譚老板也是責任心過強,只因為一個聯(lián)署問題,把責任也往自己頭上攬,認為這是華野整個領導層的責任,不能這樣定性。
甲、在戰(zhàn)略指導上
(一)對整個反攻前途固可樂觀,但對當前戰(zhàn)局亦過分樂觀,而對蔣顧繼續(xù)維持其重點進攻之判斷錯誤。當頑五軍及歐[震]兵團等西向以對付我[陳士]榘唐[亮]及葉[飛]陶[勇]兵團時,即認為敵之重點進攻已被粉碎,故較肯定地認為南麻、東里店等地之敵,必會相繼西撤;頑八軍亦不敢進犯臨朐,或即進入臨朐,在知我主力回兵時,亦將迅速向昌[邑]濰[縣]退去。
隨之發(fā)生輕敵,因此,在具體部署上亦著重于截斷敵人退路。但敵人并未退竄。斯時再調整部署,轉移兵力以攻擊敵人,則我軍又為雨水所阻,分割于沂河(南麻)及彌河(臨朐)兩岸,虛耗兩三天時間;而敵人則控制有橋梁渡口,能將沂河以南之兵力集中南麻,彌河以東之兵力退集臨朐城。
此為天侯之限制,但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對敵人維持其重點進攻之判斷錯誤。
事實上,當時五軍及歐兵團等之西移,并非對付劉鄧,而系對付我分出之榘唐、葉陶兵團,其全部兵力還是壓在山東地區(qū)及華野身上,這只能說是敵人重點進攻的局部修改。直至臨朐撤圍,榘唐等與劉鄧會合,敵人才有將桂頑轉用于蘭封之部署。
——此段很重要,顯示出粟裕大將謙虛的態(tài)度。一者,并未輕視敵人,承認國軍戰(zhàn)略變化對我軍判斷的擾亂。二者承認我軍判斷的失誤。
作為軍事負責人,必須有這樣清醒的頭腦,對敵人越重視,對自己檢討反思越深入,戰(zhàn)時指揮方能越接近事情本質規(guī)律。
(二)七月分兵,失去重點。此間四個縱隊,雖較榘唐、葉陶兩兵團為多,但占整個華野不及九分之四(戰(zhàn)力不如西兵團平均,二、七縱不充實);西兵團雖有五個縱隊,分為兩路亦非重點。因之,既無足夠打援部隊,即不能取得充分的攻堅時間,于是南麻、臨朐、滕縣諸役,均因此而被迫退出戰(zhàn)斗。
——粟大將說話亦過于直率。這大概是陳毅司令員也不愿聯(lián)署的一個原因。七月分兵是毛主席親自定下的方針,華野如直陳“七月分兵,失去重點”,雖系自陳用兵失誤,但令中央作何感想?
(三)東北及劉鄧各軍開始反攻,屢獲偉大勝利,而華野各部自五月中旬迄今,已近兩月,無戰(zhàn)績可言。因此,發(fā)生輕敵,而急于求戰(zhàn),致有錯失。
——粟裕如此措詞,其實有過謙之嫌。1946年年末至1947年5月,華野連續(xù)在宿北戰(zhàn)役、魯南戰(zhàn)役、萊蕪戰(zhàn)役、泰蒙戰(zhàn)役、孟良崮戰(zhàn)役中獲得重大勝利,東北局發(fā)來電報祝賀。劉鄧對華野亦多贊美。
對比而言,劉鄧開始艱難的千里挺進大別山,東北失掉遼吉兩省大部解放區(qū),無甚大戰(zhàn)績可言。興言反攻,對兄弟部隊譽之太過,而對華野貶抑稍顯過度。陳譚見到這樣的措詞,嘴上雖然說不出什么,心里是不愿意的。
(四)過去九個縱隊集中使用時,每戰(zhàn)只要求殲敵一個整師,與殲其援隊之一部或大部。但此次分兵之后,由于過分樂觀與輕敵所致,仍作殲敵一個師(南麻)與對付其援隊之打算,故兵力與要求不相稱,致不能取勝。
——這一點是南臨戰(zhàn)役失利的核心因素。不僅沒有集中絕對優(yōu)勢兵力,參戰(zhàn)的諸縱隊也不全是華野頂尖主力,2、6、7、9縱,6縱與1、4縱合體時方稱主力,單獨執(zhí)行任務或可作為奇兵,攻堅與死守都差點意思。真正硬骨頭主力只有9縱。
粟裕指揮南麻臨朐兩戰(zhàn),有此輕敵思想也不奇怪。孟良崮戰(zhàn)役那么艱難的局面,竟能吃掉敵最強之五大主力,整11師與整8師戰(zhàn)斗力或許還不如整74師,輕敵也是應有之義。
另一方面,粟裕也小看了國軍嫡系部隊的意志力,魯中新敗之余,我軍大小將領皆有國軍從此潰矣的念頭,決沒料到胡璉、李彌能作困獸之斗。
(五)對敵人土工作業(yè)之迅速及其守備能力,認識不深刻。
當費縣戰(zhàn)斗之前,認為馮[治安]頑會聞風逃竄,故未作充分之攻堅準備,迫陶[勇]縱以九團之眾圍攻費縣馮頑兩個團,六晝夜未下,始稍改部署,停攻鄒縣與泗[水]曲[阜],而集中力量攻占滕縣及濟[寧]汶[上],但對敵人之守備戰(zhàn)力,認識仍不夠深刻,致不能奏效。
同時只知南麻敵人工事未成,頑八軍才進占臨朐一日立腳未穩(wěn),但事實上南麻敵人早已完成普遍之子母堡,每連約二十個(每班一個至兩個子堡)地堡,其全部地堡總以千計;而頑八軍進入臨朐僅四小時,每班即已完成一個地堡,在我軍圍攻之下,敵更日夜加修,其工作速度實為我軍不能計及。于是仍采速決戰(zhàn)法,致未能奏效。
——李彌此人治軍,進攻或無過人之能,但筑壘確實有一套。淮海戰(zhàn)役打響前,此人率13兵團自碾莊圩撤回徐州城附近,已在該地筑好工事,黃百韜兵團進抵該地,原擬繼續(xù)西撤,64軍軍長劉鎮(zhèn)湘利用李彌部隊留下的工事,進行了加固和新增,極力建議留在碾莊圩固守。后來華野進攻碾莊圩,確實在逐村逐屋進攻中遭受較大傷亡。
(六)過去敵人不敢增援,但近來在蔣顧連坐法及所謂“總動員”和高價獎勵(賞守臨朐之頑八軍三億元)下,較前大為積極,其增援隊攻擊甚猛。而我軍重心則又置于攻堅方面,故南麻、臨朐兩役均因援隊通近而撤圍。
乙、在戰(zhàn)術上缺點甚多,茲摘其大要如下:
(一)敵人普遍構筑子母堡,每連至少在十五個以上(每班一個至兩個),采菱形配置,各堡之間可互以火力支援,每個子堡僅以戰(zhàn)斗小組(三至五人)守備,并配以輕機或手提。因其矮小,且數量太多,非我目前炮兵火力所能摧毀。而我步兵以過去之三猛作風,仍以密集隊形猛撲,傷亡甚大,仍未能攻克;即或攻克,均系以數十人甚至百人之傷亡,僅能殲敵一個戰(zhàn)斗小組,至多殲敵一個班。此種損失,為我戰(zhàn)術笨拙所致。
直至戰(zhàn)役末期,才以爆炸小組對付敵之地堡,但所費時間甚多,如無足夠打援部隊,仍難有充分之時間,以攻克敵人數以千計之地堡群。此為攻堅之最大問題。
——三猛作風,不獨華野部隊如此。東聯(lián)打沙嶺子亦如此,抗美援朝第二次戰(zhàn)役,三兵團各軍進攻時亦如此,12軍進攻時因為走的是山地,部隊嫌麻煩,寧可靠步兵沖鋒打山頭。多年之后打越戰(zhàn)仍有此失誤,迅猛穿插而不顧其余,遭遇多少本無必要的犧牲。但這都是部隊必須付出的代價,吃了大虧才能真正改進。
時至今日,我軍陸軍炮火高度治愈了火力不足恐懼癥,平臺之日,就無須士兵們用肉體去沖敵人的堡壘了。
(二)由于歷來偵察尚有成績,致造成各兵團依賴野司之偵察而忽視部隊戰(zhàn)斗偵察,致對敵人具體配備未能及時完全知道。雖自四月初以來即已強調戰(zhàn)斗偵察,并由各縱各組偵察營,專負其責,部隊亦加強偵察活動,但收效尚不大,對戰(zhàn)斗亦有影響。
(三)各兵團與各兵種之協(xié)同尚欠密切,即配合亦欠齊一動作。同時因雨水太大,雖電話架設雙線,仍常中斷,對傳達命令及協(xié)同動作,均有莫大影響。
——筆者曾實地瞻仰過陳粟當年指揮臨朐戰(zhàn)役時的指揮所,該地僻處青州以南的丘陵地帶,部隊先進多在山谷中,一遇大雨,道路極易積水。魯中天氣,夏秋雨季來臨時,經常短時間內下得非常大,導致路上積水深達二三十厘米。在這樣的天候下攻城,部隊戰(zhàn)斗力折扣極大。
(四)部隊過去多作運動戰(zhàn),對土工作業(yè)極忽視,雖曾制發(fā)大批工具,但由于游擊習氣作怪,常將工具拋棄,尤不善于敵前近迫作業(yè),致為敵炮火及空軍(南麻臨朐兩役敵機整日整夜參戰(zhàn))殺傷不小。尤其敵人于我攻占其第一線地堡后,用炮火掩護步兵反擊最烈(每奪一地堡,反擊十余次之多),故傷亡頗大。
(五)一年來干部傷亡很大,現任干部,多不稱職,單憑勇敢,而缺乏實際指揮能力,更缺乏戰(zhàn)術知識,此為傷亡之最大原因。
(六)過去部隊多系進攻,對防御鉗制既少經驗,亦缺乏信心。在臨朐戰(zhàn)役,我們使用之鉗制兵力,與敵援兵相等,且亦構筑有較堅固之工事,但僅能鉗制數小時,即被敵人突破,致不能使攻堅部隊取得充分之攻堅時間。
——孟良崮戰(zhàn)役后,蔣介石親自召開檢討大會,嚴懲李天霞、黃百韜等人救援不力之罪,李天霞被撤職查辦。黃百韜幸得顧祝同代為說項,卒能留職戴罪立功。故當胡璉、李彌被圍時,黃百韜等部能積極救援,行動極快,遇到華野阻援部隊時亦敢拼死向前。南、臨兩圍之解,半由胡李兩師堡壘堅守之效,半由周邊援軍來救之快。
丙、此時逢雨季,山洪時常暴發(fā),部隊運動常被遲滯與分割,影響作戰(zhàn)時間。加之雨夜行軍作戰(zhàn),部隊無雨具,道路泥濘,十分疲勞,而彈藥及炸藥防潮設備不周,甚至無防潮設備,故炸藥及炮彈,多不爆炸與不能發(fā)射,對作戰(zhàn)影響甚大。
此外,部隊俘虜成分較多,在此十分疲勞與艱苦作戰(zhàn)及退出戰(zhàn)斗情況下,俘虜成分之逃跑亦不少,故減員較多。
——整74師被俘者1萬多人,大多都未釋放,簡單教育后整補到各縱使用。
同時于雨水中急速行軍轉移,鞋子破爛,補充不及(因運輸關系),多赤足行軍,致爛腳者頗多,尤以進人魯南之葉陶縱隊為甚。無糧無鞋(為敵摧殘)爛腳者多達百分之八十,此亦為減員之主因。
丁、以上各點,多為南麻、臨朐兩役者,至滕縣、濟寧、汶上諸役,待收集后再報。
八月四日
——原電署名陳粟譚。因陳譚不同意,粟裕未發(fā)。改發(fā)之檢討電報,只署一粟字。毛主席覽后心知肚明,親自發(fā)報對粟裕百般慰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