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1868年的東京街頭,剛登基的明治天皇正為兩件事發(fā)愁:一是怎么把武士們的刀劍換成西裝革履,二是怎么讓洋人看得起日本。
有天他在橫濱港轉(zhuǎn)悠,聽見英國軍艦上飄來《天佑女王》的旋律,心里咯噔一下,咱大日本連首國歌都沒有,這不是讓西洋人看笑話嗎?
這事急得跟火燒眉毛似的。
天皇連夜召見炮兵上尉大山巖,這老哥不光會打炮,寫詩也是一把好手。大山巖翻箱倒柜找出首9世紀的古詩,改巴改巴湊出四句話:"我皇御統(tǒng)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您聽聽,這詞兒跟武俠小說里的"千秋萬代,一統(tǒng)江湖"有得一拼。
光有詞沒曲可不行,日本人轉(zhuǎn)頭就找上英國軍樂教師芬頓。
這洋教頭在橫濱教軍樂,聽說要給日本寫國歌,樂得把雪茄都掐滅了。他照著英國國歌的調(diào)子譜了曲,1880年明治天皇生日宴上,銅管樂隊嗚哩哇啦一吹,把滿朝文武聽得直皺眉,這調(diào)子喜慶得跟過年似的,哪像咱大和民族的國歌?
果然沒兩年就遭了嫌棄。
1906年政府找來宮廷樂師岡野貞吉重寫曲子,這回摻了日本雅樂的哀婉調(diào)門。
您要是聽過京都寺廟的晨鐘,就知道新曲子啥味道,跟和尚念經(jīng)似的拖著長音,聽得人后脊梁發(fā)涼。
您可能不信,這《君之代》最早是給天皇送葬用的哀樂。
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靈柩車在東京街頭慢慢挪,軍樂隊就奏這個曲子。老百姓跪在路邊哭,哭腔跟音樂摻和在一起,活脫脫演了出"悲歌當哭"。
等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兵扛著三八大蓋進東北,嘴里哼的也是這調(diào)子。關(guān)東軍司令本莊繁還特意交代:"每占個縣城,必須奏《君之代》!"您說邪乎不邪乎?哀樂愣是給整成了侵略進行曲。
咱再把那28個字掰開了看。頭兩句"傳千代、八千代",聽著像拜年話,可日本皇室從神武天皇算起,到昭和天皇也才124代。這牛皮吹的,比秦始皇的"萬世一系"還離譜。
后兩句更露骨,"小石變巨巖"說的是日本島國變大陸,"青苔"暗指擴張領(lǐng)土。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吞琉球、占臺灣、侵朝鮮、搶東北,哪回不是照著歌詞來的?1937年南京城破那天,日本電臺全天循環(huán)《君之代》,跟歌詞里"巨巖長青苔"對著干的事,他們可沒少干。
二戰(zhàn)后的日本學(xué)校,最怕兩件事:地震警報和國歌合唱。
1999年政府把《君之代》定為法定國歌,逼著學(xué)生天天唱。有老師偷偷跟記者說,現(xiàn)在孩子一聽見前奏,就跟聽見上課鈴似的打哆嗦。
2011年福島核泄漏那會兒,有災(zāi)民在避難所門口貼大字報:"巨巖長青苔?先把輻射清干凈!"這話把政府噎得夠嗆,可愣是沒敢撕,畢竟歌詞里"青苔"倆字,現(xiàn)在看著跟諷刺似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