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后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4520字 | 閱讀需9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中國國家歷史》叁拾柒期
相撲是日本的“國技”,與歌舞伎并列為大和民族的兩大文化遺產,在日本國內廣受歡迎。在相撲比賽中,兩名裸著上身的力士在一個圓形賽場內,靠力量和技巧將對方推出場外或使對方倒地,以獲得勝利。
古代:起源說法不一
關于相撲的起源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日本相撲源自中國。早在漢代,在中國被稱為“角抵”的摔跤就傳到了日本。至遲到西晉初年,中國已有“相撲”一詞。再后來的小說《水滸傳》中有段介紹高俅時的描寫:此人喜歡“刺槍使棒,相撲玩耍”。高俅自夸“自小學得一身相撲,天下無對",但在與燕青交手時,燕青用“守命撲”把他撲倒在地,高俅半晌掙扎著起不來。日本后來的相撲與唐代中國的相撲極為相似,大力士赤裸上身,與對手纏在一起,勾腿摟腰,各顯其能。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日本相撲起源于其民間的祭神活動。早在1700多年前,日本民間流行祭祀谷神。祭谷神時,牛被當作“神牛”打扮起來。“神牛”拉犁,姑娘插秧,婦女翩翩起舞,孩子戴著鬼臉玩耍,然后一群彪形大漢赤膊上場。他們個個長發盤頂,膀闊腰圓,在草袋壘成的圓圈內,為了把對手摔倒或是推出圈外,而兩兩角力。有時兩強相遇,角力者粗壯的身軀在地上翻滾,摔得難解難分。日本百姓期望用優美的舞姿取悅神靈,用強者的勇猛制服鬼怪,以獲得來年的豐收。日本的相撲有可能就是在這種祭神活動中產生的。這種風俗的遺留在后來比較正式的相撲比賽中還可以見到。
在中國和日本歷史上都出現過女子相撲。據《夢粱錄》記述,中國宋代就有婦女參加相撲比賽,而且在汴梁(開封)的勾欄、瓦肆等娛樂場所中還曾有黑四娘、賽光索等女子相撲高手。北宋仁宗皇帝也喜歡看女子的裸體相撲,曾在正月十八上元節召藝人來表演。這種有傷風化的表演惹得當時的宰相司馬光憤然上書《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其中說,“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于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要求禁止女子相撲。日本古代也有類似記載,雄略天皇在位時,令宮女脫其衣,去其裙,著以犢鼻,令相撲之,后來輿論認為女相撲有傷風化而被禁止。
在日本,相撲起初主要在民間流行。每逢五月的男孩節,許多地方都要組織健壯男童在用草包壘成的場子里角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童相撲”。后來,相撲被引入皇宮,供天皇和大臣們觀賞,被稱為“天覽相撲”。《日本書紀》記載:歷史上當麻邑有個叫當麻蹶速的人,他蠻勇霸道,垂仁天皇找來勇士野見宿禰與其角力。對戰中野見踢倒當麻,當麻腰椎斷裂而死。這一結果說明早期角力是很危險的。日本相撲界將此次對陣視為相撲的初戰,并把野見宿禰奉為相撲的始祖。642年,皇極天皇為了歡迎百濟使者,召集宮廷衛士進行相撲表演。相撲在成為宮廷重要禮儀之后,才去粗取精,摒棄了拳打、腳踢之類的粗暴動作,向競技體育方向發展,升華為以“技”和“力”取勝的運動。封建時代的日本武士曾將相撲、馬術、箭術、劍術列為武士的四大搏擊技能,這時的相撲又被稱為"武技相撲"。
圖1相撲人物當麻蹶速像
17世紀以后,職業性的相撲在日本出現,受到社會各階層喜愛。相撲力士身材特別肥碩,膀大腰圓,渾似肉塔,被稱為“大相撲”。民間少數身材高大的青少年紛紛投身相撲名師門下,接受快速增加體重和力量、強化技巧的訓練,成為職業相撲力士
圖2平安朝相撲繪卷
為了提高技藝,職業相撲力士還會參加民間打擂臺的“野相撲"。“野相撲"是在京都附近比較流行的一種運動。在野地里搭筑相撲場地,各路膂力過人者聚集在那里進行比試。大名(地方統治者)常從中挑選剛強勇猛的相撲力士。同時,地方上的職業相撲力士為了提高自己的技藝也在野外進行相撲比賽,與突然加入的民間高手交鋒,從而互相切磋。
近代:話說國技興衰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率領一支由4艘戰船組成的小艦隊來到東京灣,以武力威脅日本打開國門。日本執政的德川幕府在軍事上不敢與外國人對抗,卻將身強力壯的相撲力士動員起來向西方入侵者示威。這些相撲力士借著為美國人送物資的由頭,當著船上美國水兵的面,將沉重的米袋輕松地拋來拋去,以此顯示他們的力量。不幸的是,這次顯示力量的表演未能阻止美國用炮艦打開日本的國門。
圖3谷風梶之助與小野川喜三郎的相撲對決
后來日本的明治維新崇尚文明開化,統治者熱衷于向西方學習,本國的傳統文化一度受到忽視,近乎裸體的相撲力士成為丑陋的形象,相撲也被看成是不文明的運動而遭到禁止。日本政府頒布斷發令,相撲運動員獨特的發髻也面臨危機。這時有個叫高砂的相撲名家站出來力挽狂瀾,他宣布要在東京舉行一次示威性的公開表演,以挑戰禁令。起初官方不同意演出,但民眾支持相撲,為此還與警察發生了沖突。日本社會上一些有影響的人也表現出支持相撲的態度,出錢資助相撲活動。不久,盲目崇洋的風潮產生了明顯的負面效應,促使不少人開始反思本國的民族文化,日本發起了一場保護本國傳統文化的運動。1884年明治天皇親自觀看了一次相撲比賽,由此相撲獲得了生機,相撲從被認為是“野蠻的游戲”遭到排斥,到被承認是“日本精神的真髓”并大受歡迎。1909年,東京建造了一座專供相撲比賽用的“國技館”。
圖4相撲風俗圖
19世紀中葉,一名美國人在游記中記載了他目睹的一次相撲比賽的情形:相撲場四周圍上木板,頂上用布蓋住。比賽前,幾對梳有傳統丁字髻(剃掉前面一圈頭發,其余頭發向后挽起)的相撲力士從后臺走出來分成兩排,相對而坐。他們上身赤裸,光著腳,只系腰帶和兜襠帶。片刻后主持人登場,宣布比賽順序。隨后,身穿古代和服的裁判手持被稱為“軍配”的木扇登臺。比賽前,每對相撲力士都先用盛在木碗中的“力水”漱口,然后蹲下身用手把臺上的沙捋平,將沾滿沙的手在腋窩摩擦,再抓一把鹽撒在臺上。在這之后聽到裁判的號令,兩名選手就以半蹲半站姿勢對峙,各自做抬腿踏腳、搓手拍掌的準備活動。比賽時,他們使出全身氣力用撞、拉、甩、絆等“撲法”力戰對方,經過激烈搏斗,一位相撲力士將對方拋摔出臺。此時,裁判舉起扇子表示比賽結束,扇子指的一方是勝者。獲勝者將雙手按在膝上向觀眾鞠躬后退場。
日本相撲比賽用的場子通常是一個直徑約為4.5米的圓形土臺(稱為“土依”),臺高30—60厘米,用黏土堆成,表面撒上薄薄的細沙,以草編的米袋圈圍。一個大土臺由28個小土俵組成,代表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臺子上方是一個神道教風格的木頭屋頂,用纜繩系著從天花板上垂掛下來。屋頂四根柱子上懸掛著黑(西北)、藍(東北)、紅(東南人白(西南)四種顏色的彩布,代表春夏秋冬,意思是為了身體健康要一年四季鍛煉。
相撲力士的入場式很有特點,他們一個個虎背熊腰,魚貫而入,大約20人組成圓圈圍住臺子。他們有節奏地擊掌兩次,扯起裙帶,抬起胳膊,圍著臺子轉圈,然后下場。
這種入場式與日本的神道教有關,鼓掌是為了吸引神的注意;拉起裙帶是為顯示體魄強健的儀式化動作,用以驅逐魔鬼;舉起手臂則是為了表明比賽者沒有身藏利器。
圖5相撲人形俑
現代:民族文化名片
現在日本的相撲比賽仍保持著過去的那套程序。這些儀式實際都有其用意,用“力水”漱口意在增加相撲手的力量;用沙擦身象征清潔心靈的污點;撒鹽在臺上是為了使場地清潔,皮膚擦傷后不容易感染。相撲力士在比賽前還要用腳跺地,把手按在心口,向東伸開右臂,盡可能抬高右腿,然后重重地跺在地上。這是嚇唬魔鬼的姿勢,要把它們趕出賽臺,踩到土里,同時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雙方走到臺中央,分立于分界線兩側,雙手下垂,身體前傾,對面相視,調整呼吸,這一姿勢被稱為“立合”。這些賽前的動作看起來似乎有點乏味,但在相撲迷眼中卻是“相撲中最有趣的部分”。當裁判用木扇對著相撲力士時,就表示他們可以比賽了。比賽開始,雙方的動作都異常迅猛。真正的比賽時間沒有限制,但往往決出勝負的時間很短,大約只有一兩分鐘,甚至不到一分鐘。這種安排體現了日本文化重視“瞬時快感”的特有心態,與日本人酷愛櫻花驟然怒放又迅疾凋謝的感受類似。
圖6大相撲入場
在相撲比賽中雙方可以互抓腰帶,在圍在腰和褲襠間的丁字兜襠處用力,還可握抱頭頸、軀干和四肢,用腿使絆,也可以拍打對方胸部,但不許踢胸腹,抓頭發,卡喉嚨,傷害眼睛、胃門等要害部位。如果在比賽中出現這些有違禮法和規則的行為就算犯規要判輸。相撲力士用推、撞、頂、摔展開較量,只要踏出了土臺,哪怕是腳趾或腳后跟出界也算輸;在土臺內,腳底以外的身體任何部位,哪怕是手指觸地也算失敗;雙方都摔出土臺,則以先觸地者為敗。決出勝者后,兩名相撲力士要向裁判鞠躬。勝者會收到主辦者提供的裝有現金的信封。他要在接受信封前拾起右手作刀狀向左、中、右三個方向凌空切下,以示感謝三位神明。
相撲比賽沒有體重級別之分,所有選手不管體重多少,都只能參加其對應等級的比賽。一個相撲手可能面對的是體重超過他兩倍的選手,但相撲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腿力、腰力、速度、技巧,因此個子不高、身體不是很重的相撲手也常常可以戰勝比自己重得多的對手。每逢相撲場上出現這種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情景,觀眾的反應是最熱烈的。可以說,日本人喜愛相撲運動,不僅是因為相撲運動體現出以小博大的魅力,從更深層次考察,日本人也可以從這項運動中汲取精神動力。
相撲力士要按照各自的等級比賽,他們按比賽成績分為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和橫綱十個等級,高級相撲力士不會和低級的選手較量。有名的相撲力士地位很高,一個獲得“橫綱”(相撲最高級別,至今只有70余人獲此殊榮)稱號的運動員,會受到眾多相撲迷的崇拜。橫綱不會降級,即使連續輸掉比賽也只會光榮退休。橫綱在引退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他們身著比賽服裝坐在臺上,崇拜者可依次上臺,從他們頭上剪一綹頭發留念。
圖7十代橫綱
日本有一套獨特的培養相撲選手的制度。培訓他們的機構稱為"部屋",大部分初學者是在初中畢業后加入部屋的。培訓生的生活很苦,每天起床后扎上腹帶進行訓練,主要是三種活動:伸腿、鐵炮和四股。伸腿是指盡量輪流抬高左右腿,用力踏地;鐵炮是用手掌不停拍打木柱;四股是屈膝、下蹲,分別以左右腳為支撐,另一只腳上伸的一種練習。
相撲力士有自己的特殊伙食,如內容十分豐富的“相撲火鍋”,由新鮮蔬菜混以各種肉食做成。他們的食量很大,有的選手每頓食量甚至是正常人的十倍,以這種填鴨式的過量飲食來增肥。每天除了飽餐兩頓外,他們還要在午后睡上幾個小時,以增加體重。與其他運動的從業人員相比,相撲力士的壽命不長。他們暴食暴飲,過度肥胖,容易得病,尤其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很少有人在40歲后仍操此業,大多數相撲力士在剛過30歲后就退休了。除訓練、進食、睡覺外,他們還要長時間靜坐,嚴禁無事外出,嚴禁酒色,要以“寂照靜默”達到“修歇身心”的效果。相撲力士從服飾、發式,到吃飯、睡覺等生活細節,都要按照等級做出嚴格的規定,秩序井然,不同等級相撲力士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生活有著天壤之別。相撲生涯就像是攀登金字塔,千辛萬苦才能升上一級,除了橫綱外,其他等級的相撲力士如果連續輸幾場就會掉回原來的等級,不進則退。
圖8舊時相撲選手
日本人喜愛相撲,不僅是對比賽有興趣,更多是出于對這項運動所反映的日本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相撲傳承了日本多年流傳的具有濃厚傳統韻味的禮儀風俗,也反映出其好勝求強、剛忍并濟的文化心理和特征。
文章作者:南京大學 陳仲丹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