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上要飯的“窮流浪漢”變成世界矚目的“反串歌星”,一首《新貴妃醉酒》讓無數網友愛上他。憑自己實力改變命運的李玉剛本該是萬人敬仰,卻因一句話被京劇大師梅葆玖“死不原諒”。
多年努力被揭穿,一步一步淪為“跳梁小丑”的李玉剛到底說了什么得罪梅葆玖?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淪落到今天這一步的?
走過泥土,站上云端
小時候李玉剛家里窮,書念不下去,年紀輕輕就走出校園闖社會,啥都干過,吃了不少苦,打工的間隙,唱歌是唯一的慰藉,流行歌他自己摸索,戲曲的調子也跟著哼唱。
為了混口飯吃,他在夜場駐唱。有一次,原定搭檔的女歌手沒來,硬著頭皮,他急中生智試著用一人聲唱完男女聲部。沒想到這一試,竟然讓臺下掌聲雷動,鬼使神差間打開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門路。
受了這次“意外”的啟發,他開始鉆研這門獨特的“變聲”功夫,琢磨著把戲曲的韻味揉進流行唱腔里。漸漸地,他的表演有了模有樣,越來越引人注目。人生的真正轉折,是靠著參加《星光大道》這檔選秀節目。
靠著這個獨一份兒的風格和那股子認真勁兒,他一下從人堆里冒了出來,火了。
把他徹底推向大眾視野巔峰的,無疑是那首火遍大街小巷的《新貴妃醉酒》。這出戲,骨子里就是京劇的經典,是梅蘭芳大師的代表作。
李玉剛自此和“貴妃”、“梅派”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在外人口中,或者干脆是他自己,開始和“梅派傳人”這四個字聯系起來。
貴妃背后,一場名分暗戰
一開始,對于李玉剛這種帶著戲曲元素的新鮮表演,梅蘭芳先生的兒子、同樣是著名京劇藝術家的梅葆玖先生并非全然否定。
他看到這個年輕人吸引了些不看戲的觀眾,讓戲曲里的東西換個方式露了臉,覺得這或許對傳播傳統文化有點好處,心里甚至還藏著幾分欣賞,他起初還有過期待,希望李玉剛能真為普及戲曲文化出一份力。
誰知,這最初的善意沒能留住,在梅葆玖先生看來,李玉剛后面的一些做法和話語,觸碰了藝術傳承最敏感的那根神經。所有爭議的焦點,都擰巴在他到底如何給自己“定位”,以及他跟“梅派”到底是什么關系上。
有一次公開演出,現場掛出一條橫幅,上面那幾個字眼太刺眼:“前有梅蘭芳,后有李玉剛”。這話,也許是粉絲的一腔熱血,可落在戲曲界后輩、梅蘭芳親兒子梅葆玖耳朵里,不亞于晴天霹靂。
梅蘭芳是什么人?那是京劇史上一座泰山,童子功出身,唱念做打樣樣精通,把京劇推到一個全新高度的宗師!他開創的梅派,更是京劇最重要的流派。
梅葆玖身為親子,繼承了衣缽,尚且不敢輕易說比肩父親,你李玉剛何德何能,敢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大師后面平起平坐?
大師拂袖,一字引爆怒火
真正把這場無形沖突炸到明面上的,是在全國人民都看著的春節聯歡晚會上。
李玉剛在舞臺上表演,也許是情緒到了,也許是一時大意,脫口而出:“我代表梅派藝術……”這話剛出口,坐在臺下觀看的梅葆玖先生徹底按捺不住了,當場勃然大怒,拂袖離席。
道理很簡單,梅葆玖先生從未正式收李玉剛為徒,李玉剛的路子,也壓根沒走過梅派那種嚴格、系統的科班訓練。
他的“貴妃”表演,更多的是摘取了戲曲的一些意境、旋律,加上他那獨一份的男女聲轉換技巧,再配上華麗的服裝舞臺效果。這跟他父親創立的梅派藝術,那種根植于深厚文化積淀和嚴格程式化訓練的表演體系,有著本質區別。
梅葆玖認為,一個既沒有師承,又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僅僅因為沾了“貴妃”的光有了一點名氣,就敢公開宣稱“代表梅派”,這是對梅蘭芳大師、對梅派、對整個京劇國粹藝術赤裸裸的輕慢與褻瀆。
他覺得這是一種極度的自大,大概是被鮮花掌聲沖昏了頭,甚至產生了錯覺:覺得因為唱紅了“貴妃”,自己在某種意義上就“代表”了梅派,覺得梅派甚至該感謝他。
他認為李玉剛這是赤裸裸地借著梅蘭芳的光環往自己身上貼金,好鞏固在娛樂圈的位置。
被氣得不輕的梅葆玖先生,甚至公開撂下狠話,說至死都不會原諒這種“褻瀆戲曲國粹”的行為。他不客氣地批評這類反串表演是“玷污”傳統,是純粹商業化后的“不倫不類”,更用了“跳梁小丑”、“戴著假胸罩全身涂白唱貴妃太不像話”這樣的重話。
一聲抱歉,遲來是否為戲
面對梅葆玖先生措辭強烈的批評和憤怒,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李玉剛選擇了沉默,沒有公開回應或道歉。
直到梅葆玖先生去世之后,李玉剛才在一檔節目里發了一篇長長的文字,表達了歉意,說當年的言行是自己“懵懂無知”所致。
然而,這遲了許多年才來的道歉,似乎并沒有贏得多少真正的諒解,反而引來了更多質疑和批評。很多人覺得,如果真的真心悔過,為何不在梅葆玖先生生前就表達出來?
而在老人離世之后才寫的長篇悼念與致歉,在不少人看來,更像是迫于公眾輿論壓力的一種姿態,甚至被解讀為一種借著逝者蹭熱度的精明表現。
這場明暗交織的爭議,無疑在藝術界和公眾中間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在傳統戲曲日漸式微的大背景下,李玉剛嘗試將戲曲和流行結合,用一種現代包裝去觸碰更多人,這種傳播傳統文化的心意和方式,其積極的一面不能忽視。
然而,他犯的致命錯誤在于,在獲得巨大成功和追捧后,他失去了對藝術前輩、對深厚傳統藝術應有的那份敬畏與謙遜。
他選擇將自己與一代宗師簡單粗暴地放在一個句子里的這種姿態,非但沒有抬高自己,反而對比出了自己底蘊的不足,顯得尤其刺眼。也正因這種被指責為傲慢自大的姿態,使得本該是善意的文化探索嘗試,最終演變成了一場令人遺憾的軒然大波。
輝煌落幕,何以致此低谷
這場爭議,絕不僅僅是兩位藝術家之間私人的恩怨情仇,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傳統藝術傳承者在面對“跨界”融合創新時,內心深處可能產生的困惑、不安乃至于憤怒。
更是一個成名藝人,面對鮮花掌聲和萬丈名譽時,該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自我認知和公眾期待之間找到平衡的警示。
李玉剛的故事,像一出大戲,唱盡了光鮮與坎坷。想讓京劇發光發熱?得有點“膽大包天”的創新,但也別忘了敬畏傳統。觀眾也得有點耐心,別動不動就把人罵得“體無完膚”。
至于李玉剛和梅葆玖,他們的恩怨,終究是京劇路上的兩盞燈,一盞照前,一盞守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