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教的《牡丹亭·冥判》的唱腔,今天我就帶著兩位學生為觀眾們好好練一練!吳雙,你先反串一個杜麗娘。”天蟾逸夫舞臺上,吳雙這位上昆花臉演員在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方洋的授意下立刻“掩面一笑”,露出閨門旦的秀氣模樣,逗得臺下觀眾大笑。
今年是上海昆劇團昆曲學館十周年,5月16日的演唱會將上昆的“學館”搬上舞臺,一個舞臺上站著幾代人。
85歲的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張洵澎身著玫紅色華服,與上昆演員袁佳、汪思雅款款上臺出演《牡丹亭·尋夢》選段,“你們要成為杜麗娘的好例子,更要成為湯顯祖的知音?!睆堜煅普T,“閨門旦有哪‘三人’?”兩個女學生搶答著“青春可人、美麗動人、風骨迷人!”于是,三位“杜麗娘”唱起來。
張銘榮和三位身形結實的青年演員也不甘示弱,為觀眾帶來昆曲丑角“五毒戲”之一《連環記·問探》,青年演員手中的“探”字旗甩、拋、飛、舞,演變出很多身段來,展示了上昆的“改良”版本。下場前觀眾席叫好聲不斷,滿頭白發的張銘榮面向觀眾熱切地喊出:“感謝觀眾對我們青年人的厚愛!”
天蟾逸夫的舞臺上展示出“老帶新”的風采。5月16至18日,上海昆劇團于在天蟾逸夫舞臺推出「春色如許」——上海昆劇團昆曲學館十周年暨慶祝518昆曲非遺日系列演出。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表示,“學館的意義不僅是技藝傳承,更是精神的傳遞,文脈的賡續?;厥走^去十年,上昆以學館為抓手,在推動出人出戲出影響方面成果豐碩。今日之‘春色如許’,既是致敬傳統的深情回響,更是面向未來的嶄新起點。”
“春色如許”里,寶刀未老、后生可畏
舞臺后臺,老中青交流不斷,臨上臺前,張洵澎還在與學生汪思雅囑咐著《瑤臺》,“既有文戲又有武戲,不要習慣了閨門旦的溫柔,記住‘文不能溫’。”汪思雅臉頰上還貼著為發飾保濕的貼片,又把唱詞、招式熟悉了一遍。她告訴記者,這是她們的“學館”日常,“張老師教我們一直是細致入微的,一招一式、每一個咬字、每一個唱腔、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演示,都非常細膩?!?/p>
天蟾逸夫舞臺后臺,張洵澎在與學生汪思雅交流著。(孫彥揚攝)
5月16日的首場演唱會以“學館十周年”為切入點,以“春色如許”為主題,展現上海昆劇藝術的代際傳承與守正創新。演唱會由上昆“五班三代”為演出班底,不僅中生代和年輕一代的昆曲人將登臺展示傳承自老師們的代表性唱段,上昆的“熊貓級”老藝術家們以及外省市昆劇院團的表演藝術家也驚喜亮相。
16日演唱會劇照。(主辦方供圖)
16日演唱會劇照。(主辦方供圖)
17至18日還有兩場折子戲。從過去十年所學中,精心挑選出既精彩又獨具特色的折子戲呈現給觀眾,集中展示昆曲學館十年來的教學成果和演員們的藝術成長。既有文風曲韻的細膩傳承,也不乏武戲絕技的驚艷呈現,剛柔并濟、動靜生輝,盡顯昆曲之美。
學館制十年,以青春的心傳承更多戲
2015年,上海昆劇團在全國戲曲院團中率先試點“學館制”。作為上海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的重要內容,“學館制”以“活態傳承”的理念,面向全國邀請知名藝術家來上昆傳承劇目,傾力培育青年演員成長成才?!皩W館制”的“先驅性”為全國院團所矚目,被全國戲曲界譽為昆曲人才培養的大好事。十年間,昆曲學館堅守“宗脈延傳、承戲育人”的宗旨,傳承青年昆曲演員學習近300出經典折子戲、20臺大戲,為青年昆曲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滋養,進一步夯實了他們的藝術根基。
“傳承不走樣”的心思,是從上一輩傳下來的。張洵澎告訴記者,“1957年我16歲,跟言慧珠老師學戲,那時候拍照不易,一招一式都是靠腦子與心記住的。而‘學館制’是很必要的,以前老師傳承給我們的戲,我們可以再傳下去;那些還沒有傳承但聽老師說起過的,我們幫助把它重新‘捏起來’。現在‘學館制’十年,希望自己一直保留著閨門旦的‘青春’,把更多戲傳給孩子們?!?/p>
2014年進入上海昆曲團的汪思雅,正好趕上了“學館制”的第一年,十年間她已學了二三十出戲?!皩ξ覀兡贻p演員來說,多學一些傳統劇目,還能同‘國寶藝術家’們同臺演繹,是非常重要的機會。”
不少青年演員也談及從戲校畢業后接續學習傳統戲的重要性。昆劇小生演員胡維露認為,“在戲校時學一出折子戲要用一個學年的時間,我們在學校積累的劇目并不多,而當下可以呈現在舞臺上的傳統昆劇折子戲至少還有兩三百出?!W館’解決了我們這個難題,團里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讓我們豐富自己的劇目,而且借助劇團優勢,邊學邊演,學習和實踐得以無縫結合。作為一名昆劇演員,我從內心感謝我們劇團的‘昆曲學館’項目,也希望我們能真正傳承一批經典折子戲,使我們的傳統劇目盡量少一些流失而能代代相傳?!?/p>
16日演唱會劇照。(主辦方供圖)
十年來,從口傳心授到學演結合,上昆連續開展夏季集訓,打造“五子登科”青年演員個人專場演出,同時深化“以戲帶功”,匯聚“五班三代”的人才優勢,通過不斷打造精品劇目,將人才培養與劇目建設深度融合,使一批中生代和青年演員們脫穎而出,多次獲得文華表演獎、新時代中國戲劇領軍人才、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等獎項,實現人才的跨越式成長,在技藝精進中體悟昆曲的精神內核,讓傳統昆曲在“活態傳承”中煥發新生。
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表示,“未來,我們將始終秉持‘活態傳承’的理念,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探索昆曲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新路徑,為傳統文化源源不斷注入青春活力,讓六百年的水磨雅韻生生不息,芳華長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