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當年八國聯軍在我國領地上做出的種種惡行,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成為了強國,但是西方的列強并沒有消失,而是披上了文明的外衣。
由美加主導的“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每年召集來自80多個國家的政客。
打著“全球安全”的幌子,干著復制百年前八國聯軍侵略邏輯的勾當,以“中國威脅”為借口,妄圖圍堵中國,阻礙中國的發展......
那些所謂的“專家”“政客”們,在臺上口若懸河,拋出“團結對抗中國”“中國破壞印太秩序”這樣荒謬至極的議題。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們為了抹黑中國,甚至編造出“中國軍力超越美國”這種毫無根據的謠言。
他們這么做,無非是想把中國描繪成世界的公敵,好讓其他國家跟著他們一起對抗中國。
而在此前,作為論壇東道主的加拿大,在這場反華鬧劇中,扮演著極其不光彩的角色。
一方面,加拿大政府慷慨解囊,為論壇提供大量財政支持,給這場鬧劇注入“強心針”,讓它能夠一年又一年地演下去。
另一方面,在對華政策上,加拿大更是絞盡腦汁,不斷“創新圍堵”手段。
在國際貿易規則上,加拿大推動美墨加自貿協定(USMCA)加入“防中國條款”,試圖從源頭上限制含中國零部件商品進入北美市場。
在新興產業領域,加拿大以“環保”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將中國電動車、太陽能產品的準入門檻提高了40%。
可大家心里都清楚,這哪是什么環保考量,分明就是為了打壓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
加拿大如此賣力地追隨美國圍堵中國,可結果呢?自己卻被傷得遍體鱗傷。
當初,加拿大盲目跟風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本以為能跟著美國撈點好處,沒想到特朗普政府實行“美國優先”政策,轉過頭來對加拿大的汽車、農產品等產業加征關稅。
這一下,加拿大可算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據統計,因為這些關稅,加拿大損失超過200億加元。
國內相關產業遭受重創,大量工人失業,民眾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憤怒的加拿大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浪潮此起彼伏,他們開始反思政府這種盲目追隨美國的錯誤政策。
可加拿大政府似乎還沒有從這場失敗中吸取教訓,依然在反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就在這場充滿反華氛圍的論壇上,卻出現了一個“拆臺”的意外聲音,讓美加等國的如意算盤差點落空。
克羅地亞外長拉德曼在論壇上,毫不留情地直言:“如果沒有實力抗衡中國,僅憑口頭譴責毫無道理!”
拉德曼外長不僅揭露了某些西方的丑陋行徑,更是暗批美國“以新秩序之名重構霸權”,指出這種霸權行為導致西巴爾干等地區動蕩不安。
波蘭、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代表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私下里紛紛點贊克羅地亞外長的發言,對美國的霸權行徑表示不滿。
在歐盟內部,也因為對中國的態度不同,出現了“對華務實派”與“意識形態派”的激烈交鋒。
務實派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和與中國合作帶來的好處,主張與中國保持正常的經貿往來和合作關系;而意識形態派則受美國影響,一味地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和打壓。
這兩派的爭論越來越激烈,讓論壇主辦方慌了手腳,不得不慌忙提前結束相關議題討論,生怕這場內部矛盾進一步擴大,讓論壇徹底失控。
中國也不是任人欺負的軟柿子,面對美加等國的惡意圍堵,中國果斷出手,宣布對鎵、鍺等半導體關鍵材料實施出口管制。
這一舉措,直接命中了美加芯片產業鏈的要害,加拿大最大芯片企業北電網絡,70%的原材料依賴中國,消息一出,北電網絡的股價當日暴跌12%。
這就是中國的態度,你若犯我,我必反擊,中國這一反擊,讓美加等國知道,在關鍵產業和核心技術上,他們對中國的依賴遠比想象中嚴重。
以往他們總以為可以隨意對中國進行制裁和打壓,卻忽略了自己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脆弱環節。
中國的這一管制措施,也給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在參與美加的反華行動時,需要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否則可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與此同時,中國用實際行動打臉西方的“中國制造劣質論”。
克羅地亞的佩列沙茨大橋,由中國企業承建,不僅提前竣工,而且完全符合歐盟標準,這座大橋的建成,展現了“歐盟標準+中國速度”的強大實力。
以往,西方一些國家總是抹黑中國制造,聲稱中國產品質量不過關,可這座大橋的完美交付,讓他們的謊言不攻自破。
東盟、中東歐12國看到中國的實力后,隨即拋出合計800億美元的基建訂單。
這不僅是對中國基建能力的認可,更是對美加等國圍堵中國政策的一種否定,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與中國合作才是實現共贏的正確道路,而不是跟著美加一起搞對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