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4年10月,以軍血洗加沙的“鐵劍行動”還余波未平,2025年5月,以色列又一次啟動了新一輪大規模軍事進攻,這次它的名字叫“基甸戰車”。
以色列國防軍于當地時間5月16日正式發布聲明,宣布“基甸戰車”軍事行動全面打響。所謂“戰車”,說得直白點,就是要用坦克履帶把加沙徹底碾成焦土。在聲明中,以軍聲稱過去一天已對加沙地帶實施“大范圍打擊”,并調動陸軍部隊“占領戰略區域”,將持續擴大地面行動,目標直指“釋放被扣押人員”“擊潰哈馬斯”,最終實現“完全控制”整個加沙地帶。
熟悉以色列軍政話術的人都知道,這種措辭一旦出現,意味著一件事:全面占領,毫無妥協。所謂的“打擊恐怖主義”,不過是一個幌子;所謂的“解救人質”,更像是戰車碾壓的合法借口;所謂的“保護以色列公民”,實際上是對巴勒斯坦平民的系統性清洗。
這次“基甸戰車”行動并不是一次單點軍事打擊,而是一場經過充分準備、目標明確、節奏緊密的系統化戰爭。根據以方官員透露,這場行動的四大核心目標分別是:第一,“控制”整個加沙地帶,并保留長期掌控權;第二,推動巴勒斯坦平民大規模向南遷移,變相“種族隔離”;第三,持續性毀滅性打擊哈馬斯,無差別剿滅所有可疑目標;第四,阻斷哈馬斯獲取人道援助,徹底斬斷其社會基礎與補給網絡。
這四條,合起來是什么?是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全方位的“拔根行動”。以色列不滿足于“打哈馬斯”,它真正的意圖,是讓加沙作為一個“人類聚居區”徹底從地圖上消失。在這場“戰車碾壓”之下,加沙已經不再是一個城市帶,而成為了一塊“可被清空”的戰略空地。
這一套戰爭邏輯,正在模仿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的占領模式,但更冷血、更直接、更赤裸裸。以軍無視國際法中對戰區平民保護的基本規定,直接將“遷移平民”列為作戰目標;更將“阻斷援助”作為戰略手段,硬生生地把饑餓和缺藥變成“武器化”工具。而在這個過程中,所謂的“人質解救”則淪為宣傳戰的道德遮羞布。甚至有分析認為,以軍某些作戰步驟故意拖延,就是為了在媒體節奏上與“人質談判”形成拉鋸感,從而模糊對戰爭暴行的公眾聚焦。
令人憤怒的是,國際社會的反應再次顯示出冷漠與虛偽。美國拜登政府除了“呼吁克制”“希望防止人道主義災難”等一貫廢話之外,沒有任何實質制衡。西方主流媒體則將“基甸戰車”描述為“為了解救人質的必要軍事措施”,甚至不惜重復以色列國防軍的官方口徑,把“行動升級”包裝成“精準清除”。而對加沙上百萬人口的生存危機,卻集體裝聾作啞。
這不是新聞現場,這是21世紀的戰地直播。在“基甸戰車”的轟鳴聲中,巴勒斯坦平民正被迫向南撤離,數十萬人流離失所。聯合國數據顯示,加沙已有超過70%的基礎設施在去年以來的攻擊中被摧毀,如今再次遭遇地面戰推進,幾乎所有醫療系統已接近崩潰。在北加沙,仍有大量兒童、老人無法撤離,而以軍的“戰略占領”正在切斷一切通道。
“基甸戰車”不是打仗,它是一種暴力重構秩序的工具,是一種殖民者重新劃定主權疆界的方式。以色列根本不打算把哈馬斯當成“組織”來處理,而是要把整塊土地上可能支持它的人全部清除,這是最原始的“集體懲罰”模式。他們的目標從不是談判桌上的妥協方案,而是要在履帶壓過之后,重新定義誰有資格活在這塊土地上。
這場戰爭,已經遠遠超出了反恐的范疇。它是一次新的巴勒斯坦民族災難,是中東局勢全面失衡的轉折點。而特朗普政府在上次執政期間力推的《亞伯拉罕協議》,如今也成為以色列軍事擴張的外交外衣。一方面是美以盟友關系持續升溫,一方面則是以色列得以放肆推進軍事行動,不必擔心任何國際代價。
而哈馬斯問題的根源,不是在地道里,也不在火箭彈中,而在幾十年來以色列對加沙的封鎖、壓迫、羞辱與系統性掠奪。如果這一點不被正視,那么哪怕今天“擊潰哈馬斯”,明天還會有新的哈馬斯。因為人們在絕望中,才會抓住武裝的希望。這不是一場軍事沖突,而是一場文明意義上的長期壓制。
今天,以色列的戰車已經啟動,地面部隊正在推進,火力仍在升級,加沙仍在燃燒。而明天,誰又能保證不會有下一個“基甸戰車”,碾壓更多無辜?中東的劇本已經不是“和平進程”,而是“毀滅進程”,而加沙,正是這部劇的祭壇。
世界需要的,不是戰車壓境的勝利畫面,而是對暴力的真正制衡與對人道的最后底線。而現在,底線已碎。戰車還在前行,下一次碾過的,可能就是我們共識的最后殘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