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沙大澤湖近自然濕地公園煥新
大澤湖被譽為“長沙最后的城市濕地”,以其為主體打造的大澤湖近自然濕地公園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項目一期計劃將于本月底正式對公眾開放,屆時市民群眾又將增添一處休閑健身、親近自然的好去處。公園“蝶變”成什么樣了?5月15日,記者提前探訪。
大澤湖近自然濕地公園航拍
人鳥共生的“羽翼天堂”
走進大澤湖近自然濕地公園,只見大大小小的圓形樹島臨水而建,島上高大的水杉、低矮的蘆葦和旱傘草等植被錯落有致,被譽為“環境監測師”的白鷺們在這里成群棲息,或翩躚起舞,或悠然覓食,與碧綠的湖水相映成趣。
公園中的樹島
作為大自然饋贈的瑰寶,大澤湖濕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洋溢著生命的律動。觀測數據顯示,濕地內常年棲息著白鷺、灰鷺、翠鳥、白鹡鸰等100多種鳥類,僅白鷺就多達1600至1800只。為保護鳥類不因城市建設而搬遷,大澤湖近自然濕地公園從規劃之初便以“羽翼天堂,城市客廳”為總體定位,致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新IP”和“幸福新地標”。
“濕地公園凈用地面積約189.4萬平方米,水域和綠地面積達184.92萬平方米,藍綠空間占比超97%,是真正的城市‘綠肺’。”望城區城發集團項目負責人潘宇航介紹,大澤湖以前是個“野池子”,生態環境受天氣影響極大,為修復濕地,項目團隊完成了30多萬方清淤,同時修建1.7公里引水渠,從湘江進行源頭補水,保障大澤湖日常水位達29.6米。
公園一景
公園既是冬候鳥的越冬地,也是夏候鳥的繁殖地,為讓人鳥互不打擾,公園引用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整體規劃建設了四大圈層——主湖區為“綠野圈層”,是公園的“綠色心臟”;往外是“過渡圈層”,165座樹島為鳥兒搭建起安靜的棲息空間;再往外是“共享圈層”,作為人類和鳥兒的共享空間,這里的100多個濕塘中種植著慈姑、美人蕉、睡蓮、鳶尾等20多種水生植物,凈化水質同時呈現出層次優美的“水下森林”景觀;最外圍是“客廳圈層”,打造了兒童樂園等多種休閑娛樂設施,主要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健身場所。
全園還建設了8.9公里慢游道、3.5公里廊橋和一批觀鳥平臺、貼地棧道,人們可以在此安靜觀鳥、親近自然,公園真正成為人鳥和諧相處的樂園。
城市里的“稻田公園”
近期,大澤湖近自然濕地公園一角的三色蕎麥花田刷屏了長沙人的手機,粉若霞靄、白如初雪、絳紫如暮色,仿佛大自然在春末夏初換上的斑斕裙裾。
三色蕎麥花田
這片花田是公園布局的“都市農園”之一。為落實耕地保護要求,望城區科學編制大澤湖生態濕地修建性詳細規劃,創新提出“轉性質不轉功能、變底圖不變實地”的用地報批模式,巧妙將耕地保留與公園建設相結合,通過在城市“開天窗”的方式保留了400余畝農田,讓“人在公園走,鳥在林中飛,滿目田園景”在大澤湖成為常態。
如今,這里已種上70畝水稻,并穿插種植油菜、蕎麥、玉米等經濟作物和紫云英、向日葵等觀賞植物,配合彩虹橋、稻草人、氣球飛屋等藝術裝置、互動設施,打造市民游客拍照打卡點,后續還將引入農耕體驗、勞動教育等研學項目,傳播農耕文化,豐富游園內容。
公園休閑娛樂區
與此同時,公園休閑娛樂區也基本成型,2.6萬平方米的區域里設置了田野籃球場、田野足球場、水樂園、青少年拓展園、滑板樂園等10個主題圈,大小朋友都可在此感受攀爬、滑梯、滑板等無動力項目的樂趣,實際上這里已經成為許多市民遛娃的好去處。而不遠處一塊4萬平方米的超大草坪更是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市民們紛紛來此露營、健身、拍婚紗照等,天氣好的時候公園一天客流量達3000多人。
工人正在加緊施工
據介紹,公園于2023年初啟動項目建設,在2024年底已完成基礎建設,如今正搶抓晴好天氣進行設施設備安裝、廣場地面鋪裝、廊道裝飾裝修、園林綠化等掃尾工程,每天現場有近千名工人、上百臺機械設備忙碌運作,為推動公園如期與廣大市民正式見面“加速跑”。(湖南日報謝璐 范遠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