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管悅
近日,營業已有14年的ZARA濟南恒隆廣場店發布閉店通知,引發市民熱議。ZARA作為快時尚巨頭曾在濟南風光無限,為何突然撤店?對此,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進行了走訪。
ZARA濟南恒隆廣場店將閉店
已在此營業14年
5月15日,記者在濟南恒隆廣場一層的ZARA門店看到,雖是工作日,依舊有不少消費者正在選購。該門店自2011年商場開業就已入駐,是該品牌在濟南市場面積最大的門店,已陪伴泉城消費者走過14年時光。
“5月26日營業結束后,這家店就關了。”該門店工作人員表示,租約到期,閉店屬于公司業務調整。
隨后,記者致電濟南萬象城門店咨詢營業情況。其工作人員表示,ZARA濟南萬象城店正常營業,沒有閉店打算,暫時不會再在濟南市場拓展新店。
2010年,ZARA首店進駐濟南魏家莊萬達廣場,成為不少年輕消費者消費熱門店。此后幾年間,ZARA相繼入駐濟南恒隆廣場、萬象城、萬虹廣場等商圈黃金位置。
奈何“好景”不長,2021年1月,ZARA首店迎來撤柜清倉,濟南市場份額也隨之不斷減少。
在社交平臺上,ZARA閉店的消息引發不少消費者回憶。“當年ZARA經四萬達店開業的時候,門店內擠滿了人,不少人大包小包的買回家。”濟南市民王女士說,大學畢業后每次約朋友逛街,ZARA都是必逛之地。
近年來,ZARA閉店的消息頻出,貴陽、東莞、惠州等地門店清零。在山東市場,也將僅剩濟南萬象城和青島萬象城兩家店。
七年時間門店縮水超六成
啟動“關小開大”模式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ZARA中國市場門店最多時為183家。2025年5月13日,記者通過ZARA官方小程序查詢發現,截至目前,中國市場僅剩65家店。意味著,七年時間其門店數量縮水超六成。
從ZARA今年關閉的門店來看,既有濟南恒隆廣場店、深圳龍崗萬科廣場店等10年以上老店,也有長沙薈聚商場店、北辰三角洲大悅城這類營業不足三年的新店。
“現如今,快時尚品牌模式相對固化且門店面積較大,在客流逐漸下降的情況下,一旦租約到期,不少都面臨切割或撤場。”濟南一商場招商運營工作人員表示,品牌方通常綜合評估銷售數據、品牌形象及增長潛力等多重因素,從而通過關閉低效店、引進新品牌來提升雙方運營效率。
對此,其母公司Inditex集團曾回應稱,中國市場對ZARA及Inditex集團而言,仍是重要的戰略市場,不會退出。品牌一直在不斷優化和升級門店,通過開設更大規模的門店,同時借助高效的數字化創新技術,為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加整合的時尚體驗。
3月21日,ZARA亞洲旗艦店在南京新街口開業,引進ZACAFFè、自助售賣機、潮流自拍艙等新模式,消費熱潮。ZARA深圳壹方城店、ZARA王府井亞洲旗艦店等門店也相繼開門納客,吸引不少消費者光顧。
其集團財報也顯示,截至2024財年末,集團持續推進店鋪優化升級,全年開設257家新店,254家店鋪重新裝修。其中121家進行擴建,386家門店優化或合并。
消費者更趨理性
服飾行業進入精細化生存時代
除ZARA外,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也在推進門店優化戰略。2024年5月,優衣庫武漢楚河漢街旗艦店開業首日吸引超3萬顧客。其母公司迅銷集團表示,未來三年,每年凈減少或翻新50間門店,注重提升單店盈利能力,開店密度上更偏重“大店”。
“隨著電商平臺的蓬勃發展、本土國潮品牌的崛起以及運動戶外風潮的持續滲透,消費者對原來快時尚服裝的‘新鮮感’逐漸下降。”山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晴表示,如今的消費者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逐潮流,而是更注重品質、性價比和個性化表達。
在張晴看來,服飾行業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從追求門店數量規模上的狂飆突進,到門店質量上的精細化運營,是品牌商業模式升級的必然結果。未來,服裝品牌除提升產品力外,還要聚焦消費者多元需求,在場景化、差異化、服務體系和體驗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