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機遇中國·活力山東”國際攝影季——世界百位攝影大師走進齊魯大地第二季活動來到“江北水城?兩河明珠”聊城,深入山陜會館和光岳樓等地進行拍攝,用鏡頭捕捉聊城的歷史韻味與獨特風情。
山陜會館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古運河西岸,是清代山西、陜西商人集資興建的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筑群,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坐西朝東,面河而立,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整體布局緊湊,錯落有致,現存建筑包括山門、戲樓、夾樓、鐘樓、鼓樓、南北看樓、關帝殿、財神殿、火神殿、春秋閣、望樓、游廊等亭臺樓閣160余間。建筑裝飾華麗,凡起脊及挑角飛檐處均飾以龍獸鴟吻,石雕、木雕、磚雕及繪畫藝術精湛,堪稱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瑰寶。
會館不僅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山西、陜西等地的建筑特色,還蘊含著豐富的商業文化和歷史故事。會館見證了聊城作為京杭大運河九大商埠之一的輝煌歷史,也是當時秦晉地域商人互通商情、維護同鄉和同業商人利益、調解商業糾紛的重要場所。攝影大師們在山陜會館內專注地拍攝著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以及獨特的建筑布局,希望將這座古老會館的魅力傳遞給更多人。
隨后,攝影大師來到了坐落在聊城市東昌府區古城中心的光岳樓。該樓建成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距今已有650余年歷史。它是聊城的標志性建筑,自古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美譽,并于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光岳樓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過街式樓閣,由墩臺與主樓兩部分組成,通高33米。其四層主樓系全木榫卯結構,由32根金柱分為內外兩槽排列,支撐起穩固整體,柱列分布特點與宋朝《營造法式》極為相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過渡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構樓閣之一。歷史上,光岳樓吸引了無數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駐足登臨,清乾隆皇帝九過東昌,六次登樓,還將其列為行宮之一,御筆親題“天下第一樓”。
攝影大師們穿梭于樓內各個樓層,仔細端詳著精美的木雕、磚雕與彩繪,從不同角度拍攝了其建筑外觀、內部構造以及在現代城市背景下的獨特風貌,通過鏡頭展現光岳樓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與獨特的建筑魅力。
登上光岳樓頂層,攝影大師們俯瞰聊城古城全貌,青磚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護城河如一條碧綠的絲帶環繞四周。他們紛紛架起相機,用廣角鏡頭記錄下這如詩如畫的古城風光。
國際著名攝影師雷扎·德加蒂說:“這幢建筑展現了這里人們生活的方式和文化。這些建筑非常和諧,每個細節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印度尼西亞著名攝影師哈詹托·蘇馬萬說:“光岳樓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是一個旅行攝影師,我熱愛歷史,這座建筑讓我看到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p>
文化遺產是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生動見證,鐫刻著城市的成長軌跡和獨特韻味。在聊城的最后一站,攝影大師們的鏡頭對準了東昌葫蘆雕刻、東昌府木版年畫及東昌毛筆三大非遺項目,以鏡頭為筆,記錄下運河古城匠心傳承的動人瞬間。
“機遇中國·活力山東”國際攝影季——世界百位攝影大師走進齊魯大地第二季活動,邀請20位國際攝影家赴聊城、菏澤、棗莊、臨沂四地采風拍攝,進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國故事山東篇章。
來源|中國山東網記者 張敏敏、李美晨
編輯|陳吉康、張碩
復審|張侃
終審|王蒨
更多看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