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山市北部的午極鎮轄區內,有個叫作“中莊”的村落。從字面上看,“中莊”這個地名很普通。因此,筆者之前雖然從這附近路過一次,但當時并未過多留意。直到近期查閱民國版《牟平縣志》時,才偶然發現該村其實挺有歷史底蘊。(注:中莊村舊時屬老牟平縣第七區午極鎮管轄。)
(▲中莊村和澤上村的位置示意)
該村的歷史底蘊,主要體現在一座名為“海云寺”的古剎上。關于這座古剎的基本情況,《牟平縣志》的記載是:
“海云院,俗稱中莊院,在七區中莊村西三里許,有宋碑一,額曰‘敕建海云之院’,碑文中有‘宋大中祥符五年壬子十一月十七日立’字樣可辨,現以其廟產分設澤上、中莊小學各一處。”
按照上述記載,海云院又稱中莊院,在中莊村以西三里左右,其寺院內保留有一塊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時所立的石碑,至牟平縣志修纂時(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已有九百余年的歷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剎。
但可惜的時,由于歷經風雨剝削,民國之際這塊宋碑的原文就已不能全部辨識。這座海云院具體由何人所建?建寺之際,周邊都有哪些檀越捐資?這些信息現已無從知曉。(注:古寺碑文上的功德榜姓名,是探究地方姓氏的重要線索。)
雖然留存信息較少,但通過古剎“海云院”的立碑時間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早在北宋之際,中莊及其周邊區域應該就有一定規模的先民居住。
不過,現有的史志資料只能將中莊村的歷史推至明代初期。按照《乳山市志》《乳山市村莊志》的說法,明永樂年間于、劉二姓遷此定居,因地處山夼之中,故取名中莊;清代張、李、王等姓分別由澤上、大崮頭和前松椒遷入。上世紀末統計,該村人口超過500戶,以張、李、王三姓居多,此外還有于、劉等姓。(注:中莊鄰村澤上的張氏
海云寺廢棄的具體時間,《牟平縣志》并未明確記載,但結合上下文可以判斷是在民國前期。當時新式教育逐漸推廣,不少寺院都被改建為學校。海云寺的廟產即分建為澤上、中莊兩所小學。
其中,澤上小學的信息在縣志中有所記載,稱:區立澤上小學,在第七區澤上村,校舍二十一間,全年經費六百九十六元(銀元)。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統計,該校有教職工三人,學生六十七人。”
考慮到澤上小學只是依托海云寺的部分廟產所建立,這座古剎當年的規模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以上只是根據縣志所做的簡單介紹。民國距今不遠,想必中莊、澤上兩地的朋友對海云寺以及由廟產所建的兩座小學應該有更多了解。在此,也歡迎大家進行補充介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