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4年6月,昔日叱咤風云的“中原王”湯恩伯,在病痛與惶恐中掙扎不止,死在了日本東京的手術臺上。
消息傳回臺灣,蔣介石回應道:“他死在上海就好了。”要知道,湯恩伯怎么也算是蔣介石麾下的一員重將,故人已逝,老蔣卻半分惋惜沒有,僅用死的不值當來概括了湯的一生。
湯恩伯
那么湯恩伯到底做了什么,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如此凄涼?
少年志遠,夢起東瀛
湯恩伯的出身并不顯赫,他的家庭雖有些舊式地主的痕跡,但當下時局已變,所謂“地主”只余些徒有其表的排場。少年時期的他也并未在讀書上展示出過人的本領。
但命運給了他另一條門路——身體。湯恩伯打小就結實,跑得快,跳得遠,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猛小子”。浙江省體育專科學校正值招收有體能基礎的青年,他就憑著一身力氣順利入學。讀完體育專科后,湯恩伯轉頭進了援閩浙軍講武堂,開始接觸軍事。
湯恩伯
他二十歲那年,正值軍閥混戰,各地兵亂不斷,他也像其他人一樣被分派入伍,可惜好景不長,浙軍戰敗,軍隊土崩瓦解,部隊解散后他干脆收拾行囊回了老家,轉行做了名警察。
在警局這兩年,湯恩伯不甘心。他見識過外頭的世界,再回頭守著三尺街巷巡邏執勤,未免太過憋屈,于是,他與當年在講武堂相識的好友童維梓一拍即合,登上了通往日本的船只。
到了東京,童維梓家境殷實,住處寬敞,生活無憂;而湯恩伯則完全不同。他帶著的銀兩不多,每日計算著飯錢與學雜費用。他考入了明治大學,選讀政治經濟學,房租一筆,學費一筆,還有各種日常開銷,他幾次在心中權衡,要不要中途退學,先回國掙錢再來繼續。
就在他猶豫的關口,陳儀出現了。這時的陳儀不過是他舊日軍中長官的一位上級。某次往來的書信中,陳儀得知湯恩伯在日本苦讀便親自寫信表達欣賞,并資助他完成學業。
更重要的是,他不僅為湯恩伯繳清了大學的部分費用,還直接推薦他進入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陳儀
這一推薦,改寫了湯恩伯的命運。
在陸軍士官學校的兩年,湯恩伯刻苦訓練,1926年,湯恩伯學成回國,回到熟悉的部隊,擔任參謀長職務。
此時他的“靠山”陳儀,已在國民黨體系內站穩腳跟,這讓湯恩伯的歸隊并不顯得突兀,反而順理成章。
陳儀
此時的湯恩伯,才真正擁有了在軍政之路繼續走下去的基礎。
蔣之愛將,鋒芒初露
1928年,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來了一位新任的大隊長——湯恩伯。那一年他28歲,雖不是什么出類拔萃的將才,卻已經獲得“上校”這一不低的軍銜。
從日本留學歸來不久的他,在陳儀的極力推薦下迅速進入蔣介石的視線,隨后被調任至黃埔軍校擔任要職。
陳儀
黃埔軍校是蔣介石一手打造的軍事人才搖籃,素以紀律嚴明、作風強悍著稱。湯恩伯在短短數月內,從大隊長晉升為教育處少將處長,在校內地位一躍而上,引來旁人艷羨的目光。
他編寫的軍事教材,《步兵中隊教練之研究》讓蔣介石贊不絕口,從此對湯恩伯多了幾分倚重。
得蔣賞識之后,湯恩伯旋即被委以重任。他被派往河南,擔任剿共指揮官,協助國民黨在中原地區清剿紅軍。
為了在蔣介石面前表現,他隨即調集各路兵馬,利用地勢,逐步推進剿共計劃。初期成果顯著,甚至一度將紅軍逼至邊境。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湯恩伯奉命鎮守中原戰區,并迅速取得一系列戰術性勝利,成功打退日軍幾個前鋒小隊。也正因這場戰爭,他開始頻繁出現在國民黨將領的高層會議中。
1941年,湯恩伯駐守河南南陽,擔任魯豫蘇皖四省邊區總司令,統兵四十萬。彼時中原雖稱前線,但實際早已由抗戰逐漸轉為內控,軍隊主責已非抗擊日軍,而是“穩固后方”,乃至剿滅共產黨勢力。
中原四害,民怨沸騰
湯恩伯在此“坐鎮”,權力與野心一同膨脹,至極處已然超越常理。
本該用于防御日軍的資源,開始被他拿去修建防線、征募新兵、擴充部隊規模。然而他用的不是中央撥款,而是“就地取材”。從河南各縣到村鎮鄉戶,處處有征糧、攤派、強拉壯丁的影子。
1942年,河南旱災突襲,麥田顆粒無收,家家無糧可吃。蝗蟲隨后大批侵襲,人們頂著天災苦苦求生,卻仍逃不過征糧大隊的敲門聲。
這一切并非一時之亂,而是系統性地推行。湯恩伯為養兵,公開支持各地駐軍“就地解決”補給難題,甚至默許部隊自行收編地方“力量”——不論是退役兵、失地農、還是流寇、地痞,統統編入軍中,兵力迅速膨脹。
但這些新兵多是烏合之眾,不懂軍紀,更無紀律可言。在鄉間燒殺搶掠、打人奪財的事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人們口口相傳,河南有“四害”——水災、旱災、蝗災與“湯災”。在災荒與軍壓的雙重折磨中,“湯災”三字刻進了鄉民的記憶,成了他們心頭難以抹去的痛。
不僅百姓受苦,連國民黨內部也漸起爭議。陳誠、蔣鼎文等高級將領曾在會上私下議論湯恩伯“手段太重,失民心者也”,可惜言者無力,湯背后有蔣介石撐腰,幾番質疑都被輕輕帶過。蔣介石甚至公開表示:“中原復雜,非湯不可。”
陳誠
這一時期,湯恩伯名下的“中原王”稱號逐步傳開,不再是戰功所致,而是民怨匯聚的化名。他的命令無人敢抗,他的軍隊各地橫行,他的名聲與恐懼并行。
然而,鋒芒畢露的人,注定難以持久。
1944年“豫湘桂戰役”的慘敗。日軍岡村寧次發動閃擊戰,直逼洛陽。湯恩伯倉促應戰,部署混亂,短短數日間,數十萬兵力潰退,大片城鎮失守。
更糟的是,他與上司蔣鼎文在作戰部署上公開爭執,拖延防御時機,致使整個戰局迅速崩塌。
戰后,蔣介石雖未重罰湯恩伯,卻也對其軍事能力開始動搖。但依然礙于親信情誼,未做大動作。
湯恩伯也深知自己在滑落邊緣,便更加固守手中兵權。他強化對河南、安徽等地的控制,擴展“家軍”,形成幾乎獨立的軍區體系。
與此同時,因其在內部政治角力中屢次站隊得宜,更讓蔣介石將其視為“可控之人”,繼續在關鍵節點上予以任用。
可底層民眾的反彈終究在積聚。
從1945年起,各地頻現逃兵、嘩變、民眾自發組建護村團反抗征糧等事件。湯恩伯的統治基礎正在迅速腐蝕。可惜此時的他,并未察覺危機,而是加碼鎮壓,強化搜查、綁架與拷打。
直至1947年,“孟良崮戰役”爆發……
人走茶涼,命斷東洋
1947年春,華東戰場。湯恩伯指揮第一兵團發動山東進攻,準備以“重點突破”方式拿下解放區核心,但這場戰役卻導致了張靈甫率領的整編74師全軍覆沒。
張靈甫
蔣介石震怒。雖未當場撤職,卻在會議上嚴斥其為“誤國之將”,并命其當眾跪地謝罪,甚至杖責數次。
昔日三大戰將之一的湯恩伯,頭破血流,幾乎昏厥。此后雖仍獲任職,但其地位已不復當年。軍中將士私下傳言:“湯將軍從此折了銳氣,難再翻身。”
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蔣介石命湯恩伯固守上海,發出“與城共存亡”的死命令。而此時的湯恩伯,早已心生退意。他悄然率部撤往廈門,棄城自保。
為保性命,他上演一場大義滅親——檢舉曾資助他赴日求學的恩人陳儀“有通共之嫌”。蔣介石將信將疑,卻還是下令軟禁陳儀,并最終在1950年將其處死。
這一舉報,雖保湯恩伯一時安全,卻徹底斷送了他在政壇與軍界的聲望。在臺灣的日子并不好過。雖有軍銜在身,實則無權無職,只能靠領取微薄津貼度日。
他的病,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惡化的。十二指腸潰瘍反復發作,終被確診為癌變。但無論如何,他拿不出足夠的治療費用。曾遍請舊部、熟人借款,無一響應。那些昔日曾在他旗下效命的軍官,避之不及,甚至連寒暄都顯得多余。
1954年春,臺灣榮軍醫院建議其前往美國治療,但費用高昂,他只得退而求其次,請求赴日醫治。蔣介石批準了這一請求,并安排他以“駐日軍事代表”名義赴日。
5月27日,湯恩伯搭乘民航班機前往東京。此時的他,面容蠟黃,氣若游絲。抵達東京后,住進慶應大學附屬醫院。
不幸的是,經過兩次手術之后,他的身體并未見好轉。
最后湯恩伯死在了手術臺上,死在異國他鄉,身邊無親無故。最終遺體送往東京郊區火化,由在日的國民黨官員草草處理善后。
一年后,蔣介石在一次私下談話中說:“他若是死在上海,就成了英雄。如今這般,反倒叫人唏噓。”
湯恩伯的一生,從江湖崛起到兵敗棄國,從“中原王”到死于病榻,終究只換得一句評價——“死得不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