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個花的名字,美麗姑娘卓瑪拉,你有一個花的笑容,美麗姑娘卓瑪拉。”
從麻醉中醒來,4歲的小卓瑪在親友的簇擁下,多少因為緊張而顯得手足無措。而當她對著過去的照片,又比了比現在的自己,靦腆地笑起來。
一旁小卓瑪的父母,眼眶已經濕熱。女兒是先天唇裂,由于條件有限,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想笑而不能,對這個年紀的孩子而言,實在有些殘忍。
直至幾周前,鄉里給他們家去了一通電話:有專家團隊可以免費給孩子做手術!
為了這場手術,全家人三天前就坐上拖拉機、客車一路輾轉,從日喀則市的謝通門縣來到拉薩古城。好在,一切的顛簸都沒有白費。
不通藏語的醫生們,未必聽得懂小卓瑪父母的話,但有一個詞他們聽得分外響亮,“扎西德勒”。
而小卓瑪的故事,只是“雪域格桑”科技志愿服務項目在高原播撒下的萬千微笑之一。
這群白衣使者用八年光陰,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完成了一場關于微笑的溫暖長征。
當第一縷晨光掠過岡仁波齊峰頂時,雪域高原無數綻放的笑顏,正映照著格桑花最絢麗的模樣。
防線
穿行“世界屋脊”,是一種危機四伏的冒險,海拔表每攀升百米,兇險便成倍陡升:
稀薄空氣化作隱形絞索,在唇邊收緊;驟起暴風卷起雪粒,剮蹭著皮膚;而避無可避的高原反應,讓血氧暴跌。
這對很多初入藏地的專家志愿者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體驗。但他們有著不得不來的理由。
據統計,截至2018年西藏自治區60家公立醫院口腔科登記的口腔醫師只有134名。而基于條件的局限,這里的從業者們少有機會合作,更別說學術交流的平臺。
可見,搭建專業的幫扶平臺,筑造起藏區口腔健康防線,有多么刻不容緩。
2017年開始,中華口腔醫學會開展了“雪域格桑”科技志愿服務項目,前后組織共計186人次的專家志愿者赴藏。
這里面,不乏郭傳瑸、張志愿、俞光巖、周學東這樣全國知名的專家。當然,最多的還是口腔醫學領域中,實戰經驗豐富臨床專家和中青年專家。
開展理論授課,培訓操作技能,籌建西藏自治區口腔醫學會,推動西藏口腔執業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基地落成……
2024年,學會首次向西藏開展駐地志愿服務。彼時,著名專家岳林帶領醫師孟戎在藏進行了為期3周的科技志愿服務。
“要讓顯微治療技術在凍土扎根!”他們走訪了各個醫療機構,進行了顯微鏡下操作和橡皮障隔離術操作培訓。全藏六地一市,60余位學員參與其中。
8年的時間里。岳林11次登上雪域高原開展科技志愿服務,這也讓她被當地醫生親切地稱為“岳媽媽”。
現代醫學的器械碰撞聲與不同語言交織的討論聲,聲聲入耳。
格桑花的秘密,在于它能在凍土中積蓄力量,待陽光初現時傾盡所有綻放。
笑容
當“雪域格桑”科技志愿服務的隊伍穿越5000米海拔,他們帶來的不僅是顯微鏡與現代化牙椅。
所過之處,現代醫學的精密齒輪與藏地古老的人性光輝咬合轉動,讓高原上的笑容變得不再奢侈。太多瞬間值得銘記:
當唇腭裂患兒術后第一次完整念出“阿媽啦”時,藏袍衣袖上滿沾的淚水;
當藏區的醫生用學會捐贈的牙科動力系統為牧民取出困擾多年的阻生齒,設備系上了哈達;
當夕陽為布達拉宮鎏金時,跑來跑去的孩子們早已習慣完成每天兩次的“刷牙大比拼”;
當某個尋常傍晚,老阿媽抱著曾孫女坐在門檻上,用完整的牙齒輕輕咬開一顆奶渣糖,童謠伴著晚風飄向遠方……
事實上,這些年“雪域格桑”的品牌公益項目在當地已經深入人心。
依托西藏自治區口腔醫學會,中華口腔醫學會將“西部行”“雪域口福行”“邊疆微笑行”等公益項目引入雪域高原。以“雪域口福行”為例,該項目前后已為1000位貧困中老年人免費鑲牙。
另一方面,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項目覆蓋藏區。2021年,志愿者們冒著強烈的高原反應到達海拔4500米以上的阿里,通過為兒童提供窩溝封閉、局部用氟等預防措施,有效降低兒童齲齒發病率。
還有,口腔健康科普大講堂下基層,如火如荼。自2017年起,中華口腔醫學會在拉薩、山南、林芝、日喀則、那曲、昌都等地組織科普大講堂活動20多場次,陸續向各單位捐贈口腔臨床實用技術書籍500多冊、宣傳資料10000多份。
造血
海拔數千米醫院的培訓室里,一場特殊的“畢業典禮”正在舉行:
知名專家講解種植體維護要點,亮起的電子屏,展示著手術的規范和要點。窗外遠山圣潔的皚皚白雪,仿佛成了新時代的注腳。
此前,在中華口腔醫學會的積極幫扶下,西藏自治區首次通過了國家級考試基地評估,為西藏地區的口腔執業醫師準入工作的規范化、權威性開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也是2020年開始,每年實踐技能考試前,中華口腔醫學會都會堅持組織專家,線上給藏區的口腔醫師考官進行執考培訓。
這個場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藏口腔醫學會完成了從“被動輸血”到“主動造血”的歷史轉身。
此刻,當年志愿者帶來的種子,已長成自主培育的“高原學術林”。
數據見證蛻變,對拉薩市4家口腔醫療機構的問卷調查表明,科室全部配備了口腔顯微鏡,并在根管預備、根管充填治療中使用惠及廣大患者。
截至2024年,學會所屬13個專業委員會(分會)吸納20名西藏自治區的基層口腔醫師為全國委員、青年委員,為雪域高原口腔醫師搭建了國家級層面的學術交流平臺。
這些骨干醫師已成長為自治區口腔醫學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雪域高原上播撒著口腔健康的種子,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而今,西藏自治區口腔醫學會已成為推動西藏口腔醫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團結和凝聚自治區全體口腔醫學科技工作者,不斷推動區域口腔醫學學術的繁榮與發展。
格桑
八年前,當第一批志愿者穿越唐古拉山口時,他們或許沒想到,那些在高原反應中滌蕩的熱血,會催生出如此磅礴的蝴蝶效應。
從千山之巔到萬川之源,從春風化雨到格桑花開滿雪域,他們仍在書寫新的篇章。
對了,格桑花在藏族文化中是“幸福”“美好”的象征。這種花耐寒抗旱,能在高原惡劣環境中頑強生長,寓意著堅韌、希望與生命力。
中華口腔醫學會公益辦公室負責人葛鳳慶表示,團隊以格桑花自喻,既表達他們像格桑花一樣扎根雪域、克服困難提供科技志愿服務的決心,也寄托了對當地民眾健康福祉的美好祝愿。
當科技帶著溫度落地,當文明懷著敬畏交融,真正的幫扶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是喚醒,不是冷冰冰的迭代,而是賦能。
雪線之上,冰河作佩;晨昏之間,云霞為裳。
而這場始于八年前的風雪征程,仍在向著更高更遠處生長,如同高原永不停息的江河,永遠奔向生命的春天。
【科技志愿風采】
科技志愿服務是中國科協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貢獻智慧力量、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奮斗目標的生動實踐。多年來,中國科協充分發揮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優勢,完善資源下沉和賦能機制,形成上下聯動組織體系,廣泛動員引領廣大科技志愿者深入田間地頭、社區校園、廠礦企業,為群眾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科技志愿服務的時代價值和道德力量。
為進一步塑造科技志愿文化,中國科協之聲開設“科技志愿風采”專欄,講好科技志愿故事,展示先進典型風采,為強國建設凝聚更加磅礴的科技志愿力量。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王子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