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的美譽,很多喜歡去西藏旅行的朋友,都會對那里大大小小的藍色湖泊心馳神往。在藏語中,“錯”就是湖泊的意思。前不久發布的“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里,有一個“錯”成功入選,它就是——西藏瑪不錯遺址,而且它還是“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動植物遺存。人類是如何適應青藏高原這片土地的?當時的先民是依靠什么生存?一系列謎題,在古DNA鑒定、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手段的幫助下得到答案。讓我們一起打開“世界屋脊”上先民的生存圖景和歷史畫卷。
青藏高原瑪不錯先民以何為生?
瑪不錯遺址位于西藏日喀則康馬縣,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距今已經有四千年的歷史。這里海拔超過4400米,分布面積約22.4萬平方米。在環繞這片湖泊的先民墓地中,考古人員發掘出不少動物骨骼。那么,當時的先民是以何為生呢?是農牧生活,還是漁獵文化?如何讓這些骨骼說話,幫助我們找到答案呢?
在蘭州大學寒區旱區生物考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里,科研人員正在古DNA前端實驗室中整理瑪不錯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
通過提取古DNA,完成高通量測序,科研人員就可以得到動物骨骼的DNA序列,以便和已有的數據庫進行比對。而這其中重要的步驟,是古DNA實驗,需要在超凈實驗室完成。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博士生 王林英:獲取樣品的古代DNA序列,來判斷這個樣品是來自家養動物還是野生動物,如果它來自家養動物,這將意味著在距今4000年到3000年前,海拔4400米以上的瑪不錯先民已經開始從事了放牧活動,這將為后續研究青藏高原畜牧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科技考古依據。
相較于傳統考古方式,科技考古可以讓大眾捕捉到更多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聯系,也讓我們在數千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瑪不錯遺址先民的生活細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 韓旭:這就是瑪不錯遺址出土的兩頭尖的一種小型的骨器,我們暫且叫它魚卡,它的功能經過我們研究,可能就類似于我們現在用的魚鉤,古人用它來釣魚。從形態學上,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判定出這樣的一個骨器它是什么樣的動物骨骼制成的。通過古DNA研究,我們發現這類魚卡主要是由兩種鳥類,一個是鸕鶿,還有一類是鶴的骨頭制成的,而這兩類鳥類其實也是瑪不錯人平時經常食用的一些鳥類,說明瑪不錯人對這些鳥類的資源利用是非常強的,這也能體現出4000年前瑪不錯先民的生活智慧。
瑪不錯先民食譜中 哪種食物占比最多?
研究發現,瑪不錯早期先民已經開始從事放牧和漁獵活動。那么,他們的食譜中哪種食物占比最多呢?繼續來看科技考古的新發現。
團隊通過對瑪不錯遺址墓葬中,人骨的骨膠原碳氮同位素分析來研究其食譜。在自然界中,氮同位素值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累積,食草動物的氮值高于自然植被,食肉動物高于食草動物,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
蘭州大學萃英博士后楊繼帥:我們對這些動植物遺存開展了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可以看到人的碳同位素和魚是最接近的,而且人的氮同位素正好比魚高出了一個營養級,那么就說明了魚是人的主要食物來源。
寒區旱區生物考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 楊曉燕:以前,大家以為高原上人要定居下來,是需要有農業才可以讓它減少流動性。但瑪不錯是靠著穩定的湖泊資源,在這種農業到不了的超高海拔地區,它如果有穩定的食物資源,有湖泊,它也可以減少流動性,可以定居下來,在那里生活。
魚骨上居然有“年輪”這代表什么?
四千年前的嘎拉古湖面積曾達100多平方公里,是現今的11倍,穩定的湖泊生態系統孕育著豐富的漁業資源,這也讓先民們能一年四季都在這里生存。在研究中,科研人員不僅很好地復原了生態環境,還利用科技手段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瑪不錯遺址出土的1000多塊魚骨上居然發現了像樹木“年輪”一樣的特征,這傳遞出什么信息呢?
在蘭州大學的實驗室里,正在進行一項看似神奇的研究。科研團隊正在通過CT掃描,精確地重建來自西藏地區的魚類骨骼三維模型。難道魚骨頭也能告訴我們歷史的故事嗎?對,正是這樣。
科研團隊重點研究的是咽尺骨和第二脊椎骨。為什么偏偏是這些部位呢?原來,這些骨骼的生長模式會隨季節變化,而這種變化就像樹木年輪一樣,能揭示魚類的“成長密碼”。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 王清:你可以看到它是由粗細相間的和明暗相間的條帶組成的,在魚的脊椎骨上。這樣寬的條帶就是在我們資源生長比較好的夏秋季節,它生長得比較快,所以它會更寬,到冬季它就會生長成這種小的條帶,由于受到資源的脅迫,低溫或低氧的環境,它的生長就比較緩慢,形成這樣窄窄的條帶。通過判斷最外圈是寬的還是窄的條帶,我們就能判斷它的死亡季節。
這種方法幫助科研人員在瑪不錯遺址出土的1000多塊魚骨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約2/3的魚在夏季死亡,1/3的魚則是在冬季死亡。難道這意味著古人四季都在這里活動?事實正是如此。同時,基于大量一手翔實的數據,科研團隊將構建起這些動植物的身份檔案數據庫。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