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有網友發視頻稱山東濟寧泗水縣28歲準新郎馬彬去世,此前馬彬因食物中毒急性肝衰竭需全身換血,30多名老鄉跨市獻血5400毫升救治。
知情人表示:他5月8號要結婚了,5月1日回家商量婚事,食物中毒。家人稱,馬彬食用了爺爺宰殺的疑似感染雞瘟的雞肉,這只雞原本已出現異常,但爺爺因節儉未丟棄,而是處理后烹煮。
這個令人痛心的悲劇,讓"隔夜菜"的安全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個本該充滿喜悅的準新郎,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最美好的年華。
醫學專家指出,夏季是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氣溫升高為細菌繁殖提供了理想環境。常見的致病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在25-37℃的溫度下繁殖速度驚人。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在適宜條件下,僅需4小時就能產生足以致病的腸毒素。這些毒素具有極強的耐熱性,普通加熱根本無法破壞。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年夏季因食用隔夜菜導致的食物中毒案例占全年總數的60%以上。
其中,涼拌菜、海鮮、豆制品和菌類食品是引發中毒的高風險食物。
涼拌菜由于未經高溫烹煮,本身就帶有一定數量的細菌;海鮮富含蛋白質,是細菌滋生的絕佳培養基;豆制品如豆腐、豆漿等容易滋生肉毒桿菌;而木耳、銀耳等菌類浸泡時間過長會產生米酵菌酸,這種毒素的致死率高達40%以上。
在傳統飲食觀念中,"節約糧食"的美德讓很多人對剩菜剩飯格外珍惜。這種觀念在老年群體中尤為普遍,他們往往認為"聞著沒壞就能吃",忽視了微生物污染的風險。
實際上,很多致病菌在食物中繁殖時并不會立即改變食物的外觀和氣味,等出現明顯變質跡象時,毒素含量往往已經達到危險水平。
食品安全專家建議,不同種類的食物應有不同的保存時限。
熟食在室溫下放置不應超過2小時,冷藏保存的剩菜最好在24小時內食用完畢。
米飯、面條等主食容易滋生蠟樣芽孢桿菌,即使冷藏也不宜超過1天;肉類菜肴冷藏不超過3天,且必須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達到75℃以上;而涼拌菜、海鮮、豆制品等高風險食物最好當餐吃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反復加熱不僅不能殺滅毒素,還會加速食物中營養成分的流失和有害物質的形成。
在食物保存方式上,很多人存在誤區。將大份剩菜直接放入冰箱的做法并不科學,因為食物中心溫度下降緩慢,會延長細菌繁殖的"危險溫度區間"。
正確做法是將食物分裝成小份,用淺容器盛放,待溫度降至60℃左右再放入冰箱。冰箱冷藏室溫度應保持在4℃以下,冷凍室-18℃以下,并定期除霜清潔。
此外,生熟食品要分開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面對頻發的隔夜菜中毒事件,醫療機構呼吁加強公眾教育。
三甲醫院急診科主任王醫生表示:"每年夏季我們都會接診數十例因食用隔夜菜中毒的患者,輕則上吐下瀉,重則器官衰竭。很多人中毒后第一反應是吃止瀉藥,這反而會阻礙毒素排出,加重病情。"
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立即停止進食可疑食物,保留樣本供檢測使用,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并盡快就醫。
在這個令人痛心的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是公眾食品安全意識的薄弱。悲劇提醒我們,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過度節儉可能付出健康代價。
與其冒著生命危險吃隔夜菜,不如在做飯時精打細算,控制分量。如果確實有剩菜,也要科學判斷,該扔就扔。畢竟,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生命經不起任何僥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