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美國”),雙方承諾將于近日采取以下舉措:美國將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號行政令中規定的對中國商品加征的從價關稅,其中,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同時保留按該行政令的規定對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關稅;中國將相應修改稅委會公告2025年第4號規定的對美國商品加征的從價關稅,其中,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同時保留對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關稅。
中美經貿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兩個方面的影響值得后續觀察。其一,印度、日本或調整關稅談判策略。近日,印度政府致函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議根據WTO準則對美國制造的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以應對美國此前對印度鋼鐵和鋁產品征收的25%關稅。除印度外,日本也高度關切中美經貿會談成果,并研究相應對策。其二,出口商加緊出貨。中美90天內能達成什么交易引發全球關注。受一個多月的關稅風暴重創后,未來90天對于出口商而言是機會窗口。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原本可能正打算在推特上大吹特吹一番,說自己搞定了中國貿易問題,結果印度不配合劇本,直接翻臉,實在是不給面子。印度這么干,第一反應當然讓人覺得這是不是在“抄作業”?中國剛剛用關稅博弈拿到了想要的籌碼,而且逼得美國退了一步。印度看在眼里,心里一盤算盤也打得飛快:既然美國能給中國松口,那我是不是也能從美國手里撈點便宜?但問題是,作業不是誰都能抄的。中國這套關稅博弈的打法,那是建在完整產業鏈、高效制造體系和龐大市場基礎之上的。
如果說中國這次得的是100分的話,那或許我們對印度的期待不應太高,只要能有個80分以上,印方這次就算是勝了。畢竟,相較于中國,印度并沒有全球貿易鏈作為最大的底牌。近幾年,莫迪也確實加強了與各國之間有的貿易往來,印度市場也被歐洲及亞非拉多個國家看好。但問題在于,由于市場整體制造效力上不去,印度想要站在全球供應鏈的領頭位置還是比較難的。
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
要知道,中美貿易摩擦剛冒頭那會兒,印度國內可有不少聲音覺得這是“百年不遇的良機”,琢磨著怎么接住“中國加一”戰略轉移過來的紅利,為了這,印度一度對美國又是降關稅,又是開放市場,農產品、化工品買了不少。誰能想到,原來的“對手”都開始坐下來談了,印度卻感覺自己忙活半天的預期好處要打水漂,于是,在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像日本、韓國和東盟,早就對美國的關稅壓力或低頭或巧妙應付之后,印度這遲來的“反擊”,不僅時機不對,底氣也顯得不那么足。
值得注意的還有,早在4月份印度想積極和美國談判而降低關稅的時候,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薩克斯就警告印度稱,希望莫迪政府不要落入“美國的陷阱”,因為美方絕對不會為了照顧印度的利益,而改變他們對中國的長期政策。這種預測果然應驗了,在特朗普政府遭到巨大的外來壓力的時候,立刻選擇和中國談判敲定協議,并沒有顧及所謂的“印度利益”,也讓莫迪想替代中國的計劃落空了。
印度工廠(資料圖)
這場鬧劇最諷刺的是,當印度在關稅問題上蹣跚學步時,中國已經轉向科技戰新戰場。華為悄悄拿下全球50%的5G基站訂單,寧德時代電池裝上了每三輛電動車。而印度連4G信號塔還要依賴愛立信和諾基亞。看著新德里手忙腳亂的樣子,不禁要問:國家實力這道題,是光靠抄答案就能解的嗎?當莫迪忙著在華盛頓面前表演硬氣時,是否想過那些在貧民窟里等工作的兩億青年?這場東施效顰的貿易秀,終歸要有人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