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安耶夫斯基說:“從小缺愛的人,會瘋狂地給從來不缺愛的人獻愛,就好像窮光蛋在給億萬富翁捐款 。”
很多人因為從小就沒有接受過真正的愛,也不明白愛是什么樣子,自然無法與別人的愛意產生真正的共鳴。
愛如果失去了培育的土壤,那么對于愛的理解,便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人要是缺愛,往往都有這4個顯著的特征,對照一下自己,看看你中了幾條吧!
一、心思比較重
楊絳先生說:“ 當你有一肚子的心里話,想找個人傾訴的時候,突然發現,有的人不想找,有的人不能找,有的人想找卻不能打擾。”
一個缺愛的人,總是給人心事重重的感覺,看似平和又若有所思;看似平靜又心有蕩漾。
他們考慮的事情很多,但總是找不到出路,就像自己讀懂了很多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人一旦陷入過度思慮的境地,往往會失去感知快樂的能力,想多煩惱就多,想少人生才會簡單。
很多時候,真正殺死我們的,不是別人,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無法控制的想象力。
比較缺愛的人,雖然內心很渴望被溫暖,被照亮,但同時也很害怕受到傷害,自然給人一種難以靠近的感覺。
二、害怕麻煩別人
很認同的一句話:“盡量不要給人添麻煩,別人最好也別來麻煩我。這句話不是冷漠,而是成熟。”
人若缺愛,往往格外的獨立自主,總能一個人做好所有的事,哪怕不能,也不喜歡麻煩別人。
他們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絕不麻煩別人,因為他們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得到想要的幫助,次數多了,也就漸漸失望了,只能選擇在風雨中強大自己,在無奈中就依靠自己。
其實很多好的關系,都是在相互麻煩之中,慢慢建立起來,要是失去了對任何關系的期待,麻煩剩下的就只能是煩惱了。
害怕麻煩別人的潛臺詞,就是不想別人來麻煩自己,盡量保持遠一點的距離,因為他們更享受這個互不打擾的生活和狀態。
雖然這樣生活讓人看起來很孤寡,卻是他們最喜歡的,遠離是非紛擾的同時,亦可清凈于歲月靜好。
三、內心比較孤獨
切·格瓦拉:“我走上了一條比記憶還要長的路,陪伴著我的,是朝圣者般的孤獨。我臉上帶著微笑,心中卻充滿悲苦。”
缺愛的人,往往內心比較孤獨,有一種生人勿近的感覺。
很多時候,不是他們想要孤獨,而是在他們的周圍找不到與自己共情的同類,寧可一個人獨行,也不想被別人擾亂了清靜。
孤獨,可以是人生旅途中高貴的獨處,也可以是被遺忘的寂寞,究竟是何種,完全取決于你自己本身,別人對此無能為力。
以前對人群充滿了好奇之心,義無反顧的走了進去,后來看清了很多的真相,毅然決然的走向了一個人的歸途。
這世間總是讓更懂事的人承受更多,孤獨也許是留給懂事的人最后的一片凈土與人生最后的歸宿。
四、對父母愛恨交織
很共情的一段話:“后來才慢慢發現,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新舊觀念的沖突我無法調和,堅持自我會傷到父母,一味地順從父母,又違背自己的內心,甚至很多事情得不償失。”
一個缺愛的人,多數皆是源自于家庭生活所造成,而父母的影響是最大的。
很多父母在物質上都可以給孩子最好的,但影響一個人價值觀念的,卻是父母的言行身教。
本來挺樂觀開朗的一個人,因為父母經常的爭吵,打架,漸漸被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封閉了自己,雖然表面上還是尊重父母,但內心已經選好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
特別一旦脫離了父母,往往很少主動聯系父母,因為很多的親關系,只會給自己帶來苦惱的而已!
所以對于父母,很感激他們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同時也怨恨他們沒有做好該有的榜樣和該有的關愛。
結語
一個從小缺愛的人,內心往往是沒有力量的,心是空的,外在飽滿的皮囊,是給別人看的;內在干扁的靈魂卻只有自己一個人知道。
缺愛,就像一潭死水一樣,哪怕無比的清澈透亮,也無法擺脫小小深潭的束縛,更無法真正理解這個世界,甚至無法明白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事實上,很多人在原生家庭里從小受到了不少的打壓,缺乏愛的滋養,自然內心就無比的空洞,所以在長大后,就期待通過另外的情感得到補償,但現實往往更加令人絕望。
余生,希望每個人都能被愛意包裹,讓生活有愛,讓心中有愛,也讓人生同樣有愛更要讓自己配得上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