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廣州人的母親河。
《同豐里十七號》也涉及廣州地區一些幾乎被遺忘了的民俗。
這個連載剛開始寫作不久,有老街坊對我說,多年來我只知道你住的小巷叫水巷,現在才知道正式叫同豐里。
即使坊間中人,往往不著意這條同豐里,比如說小時候我們也只叫“后面街”,更多人叫“水巷”。其實,更早一點,這里叫同安里,或叫同豐里、同和里什么的,看看清代和民國的地圖就知道了。凡是前往珠江取水的,都叫水巷。
想想后來的同安街,就知道同豐里和同安街在南華路沒有出現之前,本就是無縫連接的一條大街,一條直通珠江河的水巷,說白了,就是去珠江河買水的必經之道。同安里被南華路一刀兩斷后,北面的街道有了同安街的美名,水巷的名字就非同豐里莫屬了。
解放前甚至解放初期,家中沒有自來水,食水都從水井中打上來或者從珠江舀回來。小時候,家中備有水缸,而和同豐里相接的安順里這條掘頭巷的深處,就有一眼水井,可以滿足附近人家的日用。安順里人家和我家也是朝見口晚見面的街坊,水井所在那戶人家,姓林,我們叫他林仔,好像是個會計師。
用水多的時候,就直接到珠江河邊舀,不用買。那時的珠江水漲潮的時候倒也清澈。
雖說白云山滴水巖的山水清冽好喝,但即如廣州著名茶樓陶陶居,據說也只能雇人運送大木桶到山上取水煮茶,難以把山水直接引至城里來。蘇東坡用竹管引水進城的故事,只是一個傳說,或只是小范圍的試驗。
廣州雖然很早有了自來水廠,但是只是服務居住在河北的商賈官宦,而河南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才通過一道過江的水管,從五仙門到河南同慶路,引來了河北那金貴的自來水。
過了數年,才在河南家家戶戶裝上自來水龍頭,告別了用水缸儲水的日子。在同豐里1號門外的旁邊裝上一個公共水龍,那又晚了若干歲月。
因此,小時候,門口就常常有買水的隊伍路過。
那是怎么的一支隊伍呢?小時候在家,保姆忽然說,快快,買水的要經過了,快關門。于是把腳門、趟籠和大門一一關上,但忍不住好奇從門縫里往外瞧。
我問:要關天窗嗎?保姆答:傻仔,天窗關了不就黑蒙蒙的了?
那時的平房屋頂有個天窗,是用來采光的,下雨才關上。因此,有句廣州俗語,說“拉埋天窗“,暗喻男女結婚行房是在天黑進行。
原來這是家中有親人亡故之后前往珠江河買水的隊伍。印象中滿是披麻戴孝的人,長長的一列,還舉著幡幟,就是端部綁扎白色布條的木棍,布條伴隨著沿途撒下的紙錢(冥幣)不斷飄揚,痛哭之聲不絕于耳,場面頗為轟動。前面似有些念念有詞的“喃嘸佬(道士)”引路,領頭的必然是長子,起碼是第一繼承人,跟著的是按親疏長幼順序的至親。
但是,家中大門緊閉,孩子不允許上街,因此,至于在珠江河邊發生的那一幕我是從來沒有看到過,向誰買如何買用什么東西盛水以什么方式付錢付什么錢要不要發票回執,把水買回來又如何處理等等,都沒有耳聞目睹,只能靠一些民俗資料。
據說,買水的風俗在中華各個民族都有,不過各地細節有異,做法不同。
有資料說,人往生后入殮入棺前,由長輩族親陪同長子,邊行邊哭泣往水濱,投錢于水中,順流而非逆流以瓶裝水,就叫“買水”。盛回之水作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報養育之恩。
但也有資料說,人死后,親屬為了讓死者走得體面和干凈,所以需要為死者沐浴凈身。
為死者沐浴凈身的水并不是什么水都可以,通常用井水或河水,民間稱之為“買水”。
水要買,因為粵人認為,白事不是免費的,要彰顯子孫的虔誠,用真金白銀把水買回來。主事人家哭著向井邊或者河邊走去,在水邊燒香點燭焚紙錢,然后將銅錢或硬幣投入河中,才能打水。
民間認為,河水由河神掌管。“買水”則必須征求河神的同意,所以在去“買水”的途中,通常都是有道士之類的帶領。到達取水位置后,先向神靈禱告:“因某某去世,需要向河神您買水,請求河神同意,讓某某干干凈凈的去往陰間”。然后占卜看神靈是否同意賣水,不同意則換個地方“買水”。
取水之物并非只有盆盆桶桶,還可用瓦罐、瓶子等。
粵俗中有“擔幡買水”一詞,就源于此。
于是,買水的隊伍又從水巷原路返回,哭聲變成隱約的抽泣聲。回家之后如何的儀式和動作,我更無從知曉,但是小時候經歷的這一場景,也是驚心動魄的。
后來河南家家戶戶裝了自來水,就再沒有到珠江邊買水的隊伍了。
據說用自來水也可以給逝去的親人凈身。先將買來的新桶裝滿自來水,然后將水桶放在露天的地方,人對著桶做“買水”的儀式,象征性投下一兩個銅錢硬幣,同正常到河邊“買水”的步驟差別不大。
后來沒有了到河邊取水的做法,據說甚至為往生者凈身的做法也在殯儀館中進行,于是有殯儀館在門前放置一水桶為死者凈身,親人也投下一些硬幣,象征性地完成了“潔凈身體,魂歸故里”的過程。但是在我至愛的親人去世時候卻沒有經歷過,我只是在哀樂聲中完成了對死者的熱愛和尊敬的表達。
這只是買水的一幕,出殯的儀式更為隆重,有錢人家更加以其排場顯示對先人的敬重,那真是如同一幕大戲,小孩子可以出門看。不過,不需要走水巷,而是直接經南華路或同福路上路,直奔墳場。不過,隨著解放后的移風易俗,城里這類送殯的隊伍就越來越少,跡近于無,舊時的大戲也謝幕了。
其實,同豐里不僅僅是作為“買水”的水巷存在,因為其是塹口街區和南華路聯系的大街,因此一些喜事也選擇同豐里作為必經之路。小時候,就有坐花轎的新娘子從門口路過,那是可以打開大門盡情欣賞的。
當時同慶路的雙桂坊,也就是售賣斗蟋蟀用具的鋪子隔壁,就有一家出租各種喜慶婚喪用品的所在,包括出租宴席用的大量盤盤碟碟,也出租新娘子坐的花轎和穿戴的鳳冠霞帔。不過,這家鋪子好像很快就關門了。
我披過麻戴過孝,但是卻沒有擔幡買水的經歷。披麻戴孝,那是我契爺去世時候的一幕,葬禮也辦得比較體面。
契爺姓馮,去世得早,否則也一定擔帶個資本家的惡名說不定在哪一次的運動中斗得死去活來。他是南華中路糖水鋪子“妙香園”的老板,還雇了兩個伙計,伙計也都是我家的熟人。盡管伙計對契爺和契娘都沒有微詞,但是僅僅因為曾經雇傭伙計這一點就夠資格上線的了。這家“妙香園”就是后來改作南寧照相館的,塹口附近上年紀的人都知道南寧照相館,也許還知道“妙香園”。
契爺死后,很快到了工商業的公私合營,契娘調到對面的“三如冰室”當工人。原來一家叫“榮記“的小飯店成了三如茶樓的分店,早上經營早點,下午晚上售賣雪糕、糖水之類,就是把“妙香園”的生意接過去了,昔日的老板娘天天在門口賣糕點。三如冰室和三如茶樓,隔著一間叫“榮豐玉”的香煙糕點糖果鋪和一間食品制作工場。
記得廣州人有句罵人的話嗎?就是“你快點去‘別有天’吧”,那是詛咒別人“快點去死”的意思,不能提倡。“別有天”是舊廣州三家殯儀館之一,也是最有名的一家。契爺死的時候,后事交給“別有天”打點,已經沒有了親人送殯送到墳場那一幕了,停靈就在當時的德坭路方便醫院(如今的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后門的“別有天”分部。
我看到在香港的契哥和契姐都回來了,在廣州的另外兩個契姐也在,感到這是很隆重很嚴肅的事情。契姐讓我穿上白色的孝服,跟著大人去瞻仰了契爺的遺容,開始時有點怕,看到他安詳地躺在鮮花叢中,像睡了一樣,膽子也就壯了起來,后來還到旁邊的房間瞧了瞧究竟,都是同樣的氛圍。大人們哭過之后,然后,我隨著大人上了一輛汽車,到了當時屬于淘金坑的一片山嶺上,看著一個棺木放下一個深坑中,才意識到以后過年再沒有契爺給我派利是了,也跟著哭了起來,按照大人們的吩咐,做了該做的事情,比如說跪拜、叩頭之類,完成了整個儀式。
但是,事實上喪事還沒有完。大約幾天之后,在南華中路二帝廟前街契娘家中的門前,請來了一班喃嘸佬“鈴鈴镲镲”(鈴鈴,敲擊樂器碰鈴;镲镲,即銅鈸)一番后,讓我再次披麻戴孝,和契哥分別站在一座紙扎的小橋兩旁,扶著寫著契爺名字的一塊木牌,后來知道是神主牌。隨著喃嘸先生的指令,先是一步一步上橋,后又一步一步下橋,把紙扎的小橋燒掉,神主牌捧回家中,契爺的靈魂得到了安息,而我完成了作為孝子賢孫的使命。據說,這工作得由兒子完成,而這一天,據說是“頭七”。我不知道這些活動這些道具這些動作的含義,比如說那道紙橋是什么橋,上橋和下橋是什么意思,我無需知道,作為晚輩,照大人的話做準沒錯。
以后,每年清明節,我都得跟著契娘家人到淘金坑拜山,看他們找個“山狗”(對殯儀活動中挖坑、除草、整理墓穴者的蔑稱)修墓。我很樂意去,因為契哥會從香港回來,還帶著他的新婚妻子,肯定給我帶金山橙還有我希望得到的玩具文具等。拜山之后,就在墓地現場吃水果如柑橙甘蔗等,還有燒肉,那很有一番·郊外野餐的風味。
不過,淘金坑的墳墓后來遷移了,這里如今成了著名的商圈,淘金坑成了淘金路,建起了華僑新村,有很多獨立的小別墅,也有馳名的酒店賓館,樓價自然是杠杠的,但是也許不知道,這里曾經是個亂葬崗,后來也充其量是個墳場,我的契爺曾在這里長眠過好些歲月。廣州很多黃金地段也是如此。想想流花橋,多美的名字。但是知道小時候廣州市有句嚇唬兒童的話嗎?就是“拉你去流花橋”,干嘛?一槍崩了,那里從前是個刑場!
不過,廣州的殯葬業也終于走上了正軌,人的思想觀念也隨時代前進。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好好活著,安詳離去,不過就是幾種化學物質到另外幾種化學物質的轉換而已。
荷蘭有安樂死制度,我在荷蘭的一個朋友,也選擇了安樂死。希望不要再把死亡看得那樣悲切,更不要搞那么多鋪排的儀式,讓生者活得輕松一點,死者九泉之下——如果真有的話——也將感到快慰,真正的“一路走好”。
移居荷蘭后,也經歷了親人好友的去世,參加過不少追悼會,而且,有幸參加了荷蘭一個華人墳場的興建,就是鹿特丹南區的華人墓園,那牌坊上的對聯還是我撰寫的呢!
上聯是“此岸彼岸,聽海濤如偈,絲竹百年猶送”,下聯是“他鄉吾鄉,看花團似錦,河洛千古永存”。 沒有橫批,橫批的位置讓給了“鹿特丹華人墓園”幾個字,以及上方的名字:仙樂居。那天,時任中國駐荷大使和鹿特丹市長,親自前來主持了墓園啟用儀式呢!看看大使和市長旁邊的男士女士,荷蘭的朋友是不是覺得有點臉熟?是否叫得出他們的名字?
再次呼吁,各位廣州海珠區南華中路海幢街塹口同豐里乃至散落在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街坊好友,如有謬誤,敬請指正,微信見!
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荷蘭
微信號 : hollandone
網站:www.hollandone.com
郵件:info@hollandone.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