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輪印巴沖突中,印度在空戰、無人機對抗中都處于下風,不僅“陣風”戰機接連被擊落,連國內輿論也陷入對莫迪政府的質疑聲中。
而中國在我國的藏南地區,也有了新的動作。
這次,我們要讓莫迪明白一個道理......
被吊打的印度
在本輪印巴沖突中,印度本想憑借突襲搶占先機,卻沒想到最終遭遇了沉重打擊,堪稱一次“被吊打”的慘敗。
事情起于5月7日凌晨,印度武裝部隊發起了代號為“朱砂行動”的軍事打擊,時間從1時05分持續至1時30分,目標直指巴基斯坦本土以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共9處印度所宣稱的“恐怖主義基礎設施”。
盡管行動迅速,但這場突襲式空襲并未達到印度方面所設想的“打擊即震懾”效果,反而成為了接下來激烈交火的導火索。
面對突如其來的軍事挑釁,巴基斯坦迅速進入戰時狀態,果斷宣布全國空域關閉48小時,所有航班立即停飛。
這一舉動既是對印度軍事行動的回應,也為自身反擊爭取了戰略空間。
與此同時,印方的空襲已造成嚴重平民傷亡。
根據巴基斯坦軍方通報,當天至少有26名平民喪生,另有46人受傷。
更為敏感的是,印軍還炸毀了位于巴控克什米爾的一座水電站大壩,這種對民生基礎設施的攻擊被巴方定性為“危險的局勢升級行為”,引發國際社會關注。
巴基斯坦方面并未被動挨打,而是迅速展開反擊。
其空軍出動戰機,與印方戰機展開激烈空戰,并成功擊落5架印軍戰機。
更令印度難堪的是,落入巴軍炮火之下的戰機中,竟然包括斥巨資引進的法國“陣風”戰斗機。
這種曾被印度媒體大肆吹捧的主力戰機,在真正的實戰中表現卻不堪一擊。
印度高價采購的先進裝備并未換來戰場優勢,反而淪為敵方戰果展示的背景板,狠狠揭露了印軍“現代化”背后的虛張聲勢。
從戰略意圖落空,到武器裝備被羞辱,再到實戰失利的全面暴露,這場本該彰顯印度強硬姿態的軍事行動,反倒成了暴露其實力短板的一次公開示弱。
正因如此,印巴雙方在持續幾天的交火后,不得不在5月10日下午停火,暫時為沖突畫下句點。
中國的動作
印巴剛剛宣布停火,中國便迅速在藏南地區亮出新動作,毫不含糊地向外界重申了一個不容置疑的立場——藏南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任何外部勢力的覬覦與挑釁都將遭到堅決回擊。
5月11日,也就是印巴?;鸬牡谝惶?,中國民政部會同相關部門正式發布了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總計27個。
事實上,這并不是中方首次在我國藏南地區增補公開地名。早在2017年,中國就已公布過6個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
在當年的專家解讀中就曾指出,中國通過增補地名,實質是在用法律和行政手段,鄭重宣示主權。
地名不僅是地理標識,更是一種國家治理的體現。
每一次地名的公布,都是對該地區主權歸屬的現實確認,是對外發出的警告:不要試圖染指中國的核心利益。
這種做法既是對印度非法覬覦藏南的直接回應,也是對所有圖謀借機攪局者的震懾和反制。
印度長期以來對中國藏南地區心懷不軌,一再在中印邊界制造摩擦,甚至試圖通過軍事部署和輿論造勢妄圖染指中國領土。
這種行徑不僅違背國際準則,也嚴重侵犯了中國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
對此,中國的態度從未模糊。
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中國歷來寸土不讓。
此次再次公布藏南地名,就是要讓印度認清一個事實:靠軍事冒險、政治操弄得不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反而只會將自己推入更危險的境地。
如果印度繼續執迷不悟,甚至在藏南方向打出新的算盤,那么等待它的,只能是更加慘烈的教訓。
正如歷史所一再證明的那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和能力,任何勢力都休想挑戰。
參考資料:
民政部關于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第五批)的公告——民政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