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組織架構到開發流程,從產品戰略到海外布局,廣汽正推動自主從“單點突破”邁向“體系化成功”。經此一役,一個全新的廣汽將破繭成蝶,跨越山海。
文 / 張敏
廣汽集團“番禺行動”持續加碼。
日前,廣汽推進了一場觸及研發體系核心的深度變革,重構“大研發體系”,引發行業關注。聚焦重構自主品牌大研發體系,廣汽集團以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變革為核心,推動產品本部與廣汽研究院重組。
這次組織重構并非孤立進行,而是與廣汽整體改革同步推進。去年11月,廣汽集團正式啟動了為期三年的“番禺行動”戰略。隨后,廣汽整合自主品牌營銷領域,成立營銷本部;采購體系通過數字化實現流程透明化。這些舉措為研發變革提供了組織保障。
研發體系重構被視為實現自主品牌突破的關鍵抓手。畢竟面對市場挑戰,想做出徹底改變,必須立足于自身架構,徹底改變廣汽本身,尤其是廣汽的管理架構、組織形式,提升研產效率,走從需求定義產品的路線。
體系化創新
早在今年1月,廣汽集團就在其番禺總部召開了IPD及數字化變革項目啟動會,標志著這場深度變革的正式開端。
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馮興亞
上海車展期間,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也透露了產品本部與廣汽研究院重組的消息。馮興亞自上任以來推動了三大方面改革:自主品牌研產銷一體化運營,產品打造方面的改革,人才機制創新。
目前,一些改革內容(從戰略管控轉向經營管控、實現自主品牌一體化運營、產品開發流程進行再造)已經調整到位,有序開展運行。
馮興亞表示,組織架構的調整、大的流程的理順,已經基本調整到位了。接下來,還有分配體制和干部人事體制的改革,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共同促進“番禺行動”目標在營銷、采購、研發、制造等領域向下分解。
廣汽集團的研發體系變革直觀體現在組織架構的重構上。傳統研發組織采用功能型架構,各部門按專業領域劃分,這種架構專業性強,但容易形成“部門墻”,導致跨領域協作效率低下,市場響應遲緩。
廣汽此次變革徹底打破了這一模式,將原有的廣汽研究院拆分為造型設計院、整車開發研究院、平臺技術研究院三大機構,與產品本部共同構成全新的“大研發體系”。
其中,造型設計院由張帆副院長負責,統籌自主品牌造型DNA差異化設計,強化設計語言與市場需求的銜接;整車開發研究院聚焦產品集成與工程交付,與產品本部協同推進車型開發,由孫大興副院長掌管;平臺技術研究院則由梁偉強副院長領導,專注三電系統、智能駕駛、電子電氣架構等平臺技術研發,通過技術創新與平臺模塊化應用降本提效。
為何將“一部三院”構成大研發體系?馮興亞的解釋是,原來產品驅動的輪子比較弱,技術驅動的輪子比較強,變革之后兩輪驅動上能夠使市場驅動輪子強起來,實現真正以產品為導向、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完成整個產品開發的拉動。另外,平臺技術研究院獨立,能夠真正集中精力做平臺、做技術創新,使產品的市場需求和產品的先進性有機統一。
這很容易理解。消費者的需求千差萬別,企業很難做大樣本的調查,篩選出多數需求。更大的問題在于,消費者對新產品的訴求往往只有細節或者模糊的場景,缺乏對產品整體描述。這就需要產品本部調整敏感市場的“閾值”,敏銳洞察未來的市場需求,走在消費者認知的前面,而不是跟在消費者身后跑。
產品本部被賦予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強化用戶研究職能。產品本部負責調研消費者需求,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技術路線,就搭載什么樣的技術路線,這叫“產品主戰”。以前是廣汽研究院匯總各品牌的市場調研結果,根據自身技術資產,決定產品研發路線,這叫“看菜吃飯”。
在新的研發設計中,由“看菜吃飯”轉變為“產品主戰”。大研發體系涵蓋“產品定義-產品開發-產品上市”全流程。其實這也是比較流行的IPD,只不過各家都根據自身情況,梳理自身組織架構和產品研發,個性化引入這一流程。
這一新模式將從研發源頭提升車型的市場成功率,真正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管理扁平化與決策效率提升,加快了決策速度。
而研、產、供、銷一體化打通正是廣汽深化改革的目的。提高新時代企業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能力,縮短整個產品的開發周期,提高整個行動的一致性,對于需要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汽車企業尤為重要。
IPD流程再造
廣汽的研發變革,非組織重構部門拆分,而是基于IPD理念的系統性再造。
IPD是一套以市場為導向、跨部門協同的產品開發方法論。它起源于IBM,后被華為成功應用并廣泛傳播。廣汽集團引入IPD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產品開發模式,實現了“體系驅動”轉變。
廣汽透露,通過平臺化、模塊化開發及數字化賦能,產品研發周期將從26個月縮短至18-21個月,研發成本降低10%以上。
對于汽車行業而言,研發周期縮短8個月意味著什么?傳統燃油車時代,一款車型從概念到量產通常需要3-5年;即使在新勢力車企中,研發周期也多在24個月左右。廣汽將周期壓縮至18-21個月,從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技術迭代的節奏看,這種效率提升具有戰略意義。
IPD流程的核心在于“市場+技術”雙輪驅動。廣汽強調,新的開發模式將市場需求與技術可行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種雙輪驅動模式改變了傳統車企以技術為導向的開發思路,使產品開發真正始于市場需求,終于用戶滿意。
跨部門協作的結構化團隊是IPD的另一關鍵要素。廣汽在新的研發體系下組建了跨領域的高效協作團隊,將產品開發視為投資行為,確保資源聚焦于高價值領域。
據悉,廣汽啟動了“產品總經理競聘”,推動車型項目團隊轉型為價值創造者。這種項目制管理模式打破了部門壁壘,使市場、研發、生產、采購等各職能代表早期就介入產品定義,避免后期出現重大方向調整。
“平臺化與模塊化開發”構成了IPD落地的技術基礎。平臺化思維上,大眾汽車的MQB平臺、豐田的TNGA架構都證明了其價值。廣汽的獨特之處在于,將平臺化開發與IPD流程深度融合,實現了技術與市場的協同優化。
IPD流程的落地還體現在“產品組合管理”的科學化上。傳統車企常見的問題是產品線冗長,資源分散,導致大量“平庸產品”出現。廣汽通過科學的組合管理,將有限的研發資源集中到最具市場潛力的產品上,產品定位會更精準,產品布局會更合理。
從爆款必勝到全球拓展
研發體系變革的最終目的是打造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廣汽集團以重構后的“大研發體系”為支撐,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產品戰略,其核心可概括為“爆款必勝”與“全球拓展”的雙輪驅動。
這一戰略更注重長期可持續的產品競爭力構建,是廣汽實現2027年自主品牌200萬輛銷量目標的關鍵路徑。
為此,廣汽提出了“飽和式產品投放”概念。今年,廣汽昊鉑HL、廣汽傳祺向往S7和廣汽埃安UT已相繼上市,年內還將推出7款新車型,覆蓋EV、PHEV、REV等所有主流新能源動力形式。未來,廣汽計劃三年內推出16款全新及改款車型。
如此密集的產品攻勢需要強大的研發體系支撐,這正是廣汽推進IPD流程變革的戰略意圖。
從產品布局看,廣汽呈現出清晰的差異化定位策略。在頭部細分市場,昊鉑、傳祺、埃安三大品牌形成協同效應與差異化的品牌定位,避免內部同質化競爭,形成了覆蓋6萬-30萬元價格區間的完整產品矩陣。
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變化,廣汽則展現了敏銳的技術路線靈活性。廣汽昊鉑、廣汽埃安新增增程動力形式,解決用戶續航焦慮問題;廣汽傳祺則覆蓋燃油、插電、增程等多種動力形式,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這大大降低了單一技術路線風險,提高了市場適應性。
為了打造爆款產品,廣汽配置了一整套核心方法論。寄托于導入IPD產品組合管理方法,廣汽將全部車型進行分級管理,聚焦資源打造明星車型,力爭在重點市場取得銷量突破。
同時,推動營銷傳播、渠道服務等全方位資源配套升級,增加用戶觸點,提升用戶體驗。這種體系化的爆款打造能力,有別于傳統車企依賴個別明星產品的偶然成功,而是通過科學的流程和方法提高爆款產品的可預測性和可復制性。
重回升勢,必須一手抓自主、一手抓海外。廣汽已初步構建了整車出口與本地化生產“兩條腿”走路,完成五大板塊、覆蓋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的布局。
未來三年,廣汽集團將累計進入超100個國家,建成超1000個網點;構建“燃油+多能源+純電”出海產品矩陣,推出9款全新海外車型。
與許多中國車企的簡單出口模式不同,廣汽采取“一國一策,因地制宜”的策略,聚焦資源打造符合重點市場需求的明星產品,實現從貿易型思維向經營型思維的全面轉變。針對戰略性和政策性區域市場,廣汽還將開展現地化生產,深化本地化運營。支撐這一龐大產品戰略的,是廣汽研發資源的全球化布局。
廣汽集團的“大研發體系”變革,是傳統車企在新競爭語境下的深度自我革新。汽車行業已進入深度調整期,廣汽在此時大刀闊斧地推進研發體系重構,意在成本、效率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為自主崛起構建堅實的體系基礎。
從組織架構到開發流程,從產品戰略到海外布局,廣汽正在推動自主品牌從“單點突破”邁向“體系化成功”,從而實現從“爆款偶然”到“量產必然”的達成。經此一役,一個全新的廣汽將破繭成蝶,跨越山海。【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