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隨著《思接千載: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國》一書17日正式在國家博物館亮相,配合新書出版的系列文創也同步亮相,其中一款被網友戲稱為“甩嘴兒”的毛絨玩具鸛條兒極具爆款潛質。
國家博物館文創再上新。中新社記者 應妮 攝
“你好,會高速旋轉的我其實是一只白鸛(此時大概六千歲),嘴里叼著的是我愛吃的小魚哦!”這件名為“鸛條兒”的有趣文創產品,靈感源自館藏“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來自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據考證距今約6000年,陶缸外壁彩繪有白鸛,鸛嘴上銜著一條大魚,畫面右側豎立一柄石斧,被專家譽為“中國最早的彩陶畫”,2003年被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一。而現在,只要拉動右邊石斧狀的拉手,鸛條兒的長嘴以及嘴上銜著的魚,就會快速旋轉起來,十分具有喜感。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箱“鸛條兒”剛被工作人員拿出來,很快就銷售一空。
如何想到把一件文物以這樣喜萌的方式呈現出來?創意開發人員高璇介紹,“借著鳳冠冰箱貼的熱度,最早出圈的‘鳥’是鳳啾啾和鳳團團。這組鳥類文創都是毛絨玩具,每一款都安排了特長,比如婦好鸮尊的文創‘鸮啾啾’的叫聲很像撒嬌,‘鸛條兒’的嘴甩起來非常有喜感,還有一款大號胖鸛叫‘鸛團團’,它的脖頸和腿設計成抽繩,意思是要么擁有天鵝頸,要么擁有大長腿,主打一個不可兼得。”
嵌珍珠寶石金項鏈冰箱貼。 國博衍藝供圖
鳥類“天團”領銜,國博一口氣上新了五六十款文創。其中,嵌珍珠寶石金項鏈冰箱貼復刻了李靜訓墓出土的“嵌珍珠寶石金項鏈”,這條金項鏈實物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顆,璀璨奪目。整條項鏈紅、藍色寶石交相輝映,再配以潔白的珍珠,在純金的烘托下格外鮮艷奪目。隋代貴族李靜訓又叫“李小孩”,她的曾外祖父是隋文帝楊堅,她自幼深受外祖母北周太后楊麗華的寵愛,一直在宮中撫養。9歲時,李靜訓歿于宮中。楊麗華十分悲痛,厚禮葬之,其墓葬規格之高、出土文物之華麗,令人驚嘆。
《思接千載: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國》是國博探索“展覽+書籍+文創”結合的新模式,精選“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的115件珍貴文物,通過細膩的筆觸、嚴謹的考據和生動的敘述,架起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橋梁,幫助讀者讀懂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和突出特性。該書作者團隊由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部的9名工作人員組成,他們來自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美術史論等專業,從事講解和研學課程的策劃實施,都有十年左右的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經驗。
嘉賓為新書《思接千載: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國》揭幕。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梅松松表示,作為深耕一線的講解員,我們深知觀眾對文物的好奇往往始于細節。這本書的創作正是以多維度激活文物和歷史的可感知性為出發點,既忠實還原“古代中國”展覽的學術深度,又著力消融文物與大眾之間的認知隔膜。
負責《遼宋夏金元時期》內容的楊小燕表示,當觀眾凝視文天祥手札細勁飄逸的字跡,輕嘆“見字如面”時;當聽聞北宋已有“神舟”海船劈波斬浪,贊嘆古人智慧與膽識時;當駐足天青色汝窯瓷器前,為極致美學屏息凝神時——觀眾眼眸中躍動的,是對深植內心的血脈精神的敬畏,是對貫穿古今的科技創造的震撼,是對綿延的東方美學的共鳴。“每每說起現在的神舟飛船名稱正是源自北宋神舟海船,我都能看到觀眾的眼睛一亮,這正是古今聯通的一瞬吧。”(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