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報》5月17日第8版
昭通市博物館 漢印船影里的歷史長歌
昭通市博物館收藏的騎鹿銅俑。
藏于昭通市博物館的東漢巫師陶俑。
看精美展覽、聽歷史回響、品厚重文化,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昭通市博物館推出的系列文化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來參觀?!敖衲辍逡弧倨?,昭通市博物館觀展人數突破1.5萬人次?!闭淹ㄊ胁┪镳^副館長陳英介紹,“五一”期間,博物館推出了紙鳶手工、打卡集章、公益講解等特色活動,為廣大市民和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
昭通市博物館于2011年底建成開館。博物館主體建筑由一艘氣勢恢宏的大船和一方古樸的漢印組合而成,寓意“承載歷史、開拓進取”,現已成為傳承昭通歷史、弘揚昭通文化、展示昭通形象的重要陣地。
“昭通市博物館現有藏品4699件,國家珍貴文物285件(套),其中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10件。”陳英介紹,博物館展廳以場景復原、視頻投影、動畫模擬等技術,設置了《遠古足音·悠久歷史》《革命老區·紅色記憶》等8個固定展廳。
在第一展廳《遠古足音·悠久歷史》,朱提抒懷·昭通歷史巡游圖以壁畫的形式,勾勒出距今600萬年前的昭通生態風貌、商末周初的文明曙光、漢晉時期的朱提文化鼎盛、唐宋時的烏蒙崛起,系統串聯起昭通自遠古時期發端,歷經朱提、烏蒙、昭通三個階段的歷史文化脈絡。
展廳內,一個個現代化展柜搭建了精密的文物保護空間。這些展柜配備恒溫、恒濕控制系統與專業防震裝置,以科學嚴謹的保護措施,守護著昭通歷史的璀璨遺珍。展廳主要展示了古代昭通最具代表性的漢代青銅洗、騎鹿俑、羽人天雞銅熏爐、孟琴三聯子母銅套印、朱提銀塊等珍貴文物,無聲地講述著昭通歷史長河中燦爛的漢晉文化。
歷史文化展廳展陳內容占比超過三分之一。除此之外,紅色記憶展廳講述了扎西會議、烏蒙回旋戰等紅色故事;民國昭通展廳講述了滇軍血戰臺兒莊、昭通青年共赴國難喋血抗日等重要歷史;和諧烏蒙展廳集中展示昭通民族團結進步的發展歷程;文光藝彩展廳展示清末民初以來昭通涌現的歷史文化名家。
為豐富展陳內容、提升觀展體驗,昭通市博物館新增了《桑梓流芳——張希魯捐贈文物展》,專題展示了著名文物收藏家、考古學家張希魯先生捐贈的古幣、金石拓片、書信、手稿等?!秴羌伊钟跋耩^》展廳展出了從昭通走向國際的攝影大師吳家林捐贈的82幅代表性作品。
今年2月,博物館還新推出了《六百萬年前的“香格里拉”——昭通水塘壩古動物群專題展》。該展廳集中展示了昭通水塘壩化石地多年來發現的古猿、大熊貓、劍齒象、金絲猴等動物,花椒、芡實等植物祖先類型的代表,以及系列動植物新物種命名的初步研究成果,具有極高的科普價值。其中,2015年出土的昭通劍齒象骨架,經修復裝架展示,一雌一雄兩具古象骨架令人震撼。
“博物館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标愑⒔榻B,近年來昭通市博物館在抓實文物修復、保護利用、收藏和展示的同時,積極探索“博物館+教育”“博物館+文旅”等融合發展模式,在創新開展社科普及、歷史文化研學等特色主題活動中,推動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去年以來,共舉辦青少年體驗、小講解員培訓、研學活動、交流展覽等44場次,累計觀展人數達23萬人次。
來源/云南日報 記者 沈迅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