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人類第一次用鏡頭捕捉到斷層移動的瞬間。
2025年3月28日,緬甸遭遇了7.7級地震。在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的南部,一家太陽能電廠的監控攝像頭記錄了地表破裂的過程。
Htin Aung將這段視頻傳到了自己的臉書上,引來了許多地質學家和地質愛好者的圍觀。
監控攝像頭記錄的斷層移動 | Htin Aung
畫面中,一切都像是精心設計的電影特效,既真實又顯得有些詭異:堅固的大門左右晃動,平整的水泥地面上蔓延開一道道裂縫。突然,圍欄右側的地面像是被一雙無形巨手猛地拉動,迅速側滑了足足兩米多遠!不遠處的輸電塔也隨即轟然倒塌。
雖然地質學家見到過許多震后的斷裂,但這樣實時、動態地完整記錄下整個斷層的形成過程,還是頭一遭。
這不禁讓人追問:這個撕裂大地的斷層,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學家又能從這段影像中解讀出哪些地球的秘密呢?
為什么地面會滑動?
地球的表面并非鐵板一塊,而是由若干巨大的“拼圖”——也就是板塊——組成的。這些板塊馱著大陸和海洋,在地球內部熔融物質的驅動下,各自緩慢地漂移著,就像水面上的冰塊。
大約在四千萬年前,原本在南半球的印度板塊,一路向東北漂移,最終與體型龐大的歐亞板塊迎頭相撞。這場驚天動地的“大車禍”,威力之大,直接將兩大板塊接觸的邊緣地帶生生“拱”了起來,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
印度板塊的漂移過程 | USGS
當然,撞擊不僅僅是“正面對沖”那么簡單。在印度板塊的東側邊緣,它與歐亞板塊發生了持續的“側面刮擦”。就好像兩個人并排擠著走路,肩膀不停地摩擦對方。這種長年累月的巨大摩擦,使得這里的地殼巖石不堪重負,最終沿著一個長長的區域斷裂開來,形成了一條巨大的“傷疤”——這就是實皆斷層。
而2025年3月28日這場讓大地撕裂的緬甸地震,正是這條不安分的實皆斷層,又一次惹的“禍”。
實皆斷層和歷次地震的位置 | USGS
實皆斷層是如何引發地震的呢?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巨大的彈簧。由于印度板塊仍在向北擠壓歐亞板塊,導致實皆斷層的兩側持續蓄力:斷層的西側地塊想要向北移動,而東側地塊則相對向南移動。
這使得斷層面上積累了巨大的應力,就像彈簧被越擰越緊。當地下深處的巖層再也承受不住這種力量時,它們會突然發生破裂、錯動。一瞬間,長時間積蓄的能量便如決堤的洪水般猛烈釋放出來,形成地震。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了,視頻中的地面就是這樣錯開的。
兩邊的地面幾乎沒有發生明顯的抬升或下陷,只發生了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地質學上,它們叫做“走滑斷層”。
走滑斷層 | Geology Page
除了走滑斷層之外,還有兩種不同的斷層,叫做正斷層和逆(沖)斷層。相比之下,它們在水平方向上幾乎不移動,而是沿著斷裂的斜坡向上或向下運動。
正斷層和逆沖斷層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為什么大門先動了?
細心的你或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視頻中,在地面大規模錯動之前,大門和周邊的景物似乎就已經“按捺不住”,率先晃動起來。
這又是為什么呢?
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需要認識地震發生時產生的兩種主要“信使”——地震波。它們就像賽跑選手,從震源(也就是地底下巖層最初破裂的地方)出發,向四面八方傳播開來。
“急性子”的先鋒——P波 (Primary wave, 縱波)
大約在視頻的10秒左右,第一波震感抵達。
視頻10秒左右,攝像頭開始顫動 | Htin Aung
這是跑得最快的P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列不斷壓縮和拉伸彈簧的波,它使地面發生上下的顛簸。
P波的特點是速度快(在地殼中大約每秒6-8公里),但通常威力相對較小,所以視頻中我們看到的是攝像頭和周圍的綠植開始顫動。
P波是上下震動的 | NCREE
“大力士”的主力——S波 (Secondary wave, 橫波)
緊隨P波之后,大約在視頻的12秒,第二波更強烈的震動抵達了,這是S波。
視頻12秒左右,大門左右晃動 | Htin Aung
S波跑得比P波稍慢(在地殼中大約每秒3-5公里),但它的破壞力通常更大,讓地面來回搖晃、左右擺動。
由于大門離斷裂帶非常近,地震學上稱之為“近斷層地震動”。此時受多普勒效應的影響,S波的能量堆積在了一起,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集中釋放,這就是大門會那樣劇烈晃動的原因。
S波比P波晚一些到達 | NCREE
地震預警的“黃金幾秒”
正是因為P波跑得快、S波跑得慢,這個速度差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寶貴的“預警窗口”。
通過在各地設置地震監測儀,科學家可以在檢測到先期抵達但破壞力較小的P波時,迅速計算出地震的方位和大致強度,并搶在破壞性更大的S波到達前,向可能受影響的區域發出警報。
這短短的幾秒到幾十秒時間,對于人們尋找安全位置、緊急避險來說,至關重要!
姍姍來遲的“地面撕裂”
大約在14秒左右,地面才開始出現明顯的移動和破裂。
注意右邊的地面,出現了明顯的滑動 | Htin Aung
真正的地面斷裂為什么還要更晚一些呢?
這是因為地表斷層的破裂擴展,它本身也是一個有速度的過程,這個“撕裂”大地的速度,通常比S波的傳播速度還要再慢一些(大約是S波速度的0.8倍)。所以,我們會先感覺到P波帶來的輕微抖動,然后是S波造成的劇烈搖晃,最后才看到斷層撕裂并滑動開來。
一旦開始破裂,伴隨著巨大能量的釋放,地面便如同熱刀下的黃油一般,順滑地、不可阻擋地錯動開來。
大地絲滑地錯動 | Giphy
另一種可能
前面我們提到,通常情況下,地表斷層的“撕裂”速度要比S波慢一些。但科學的奇妙之處就在于,總有例外和更深層的規律等待我們去發現。
對于2025年這場緬甸地震,一些科學家對衛星觀測數據和地震儀記錄進行分析后提出:這次地震中,地殼斷裂的擴展速度,可能比S波(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主力”剪切波)傳播得還要快!
這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斷裂怎么能跑贏震動呢?其實,我們可以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理解:想象一下你正在撕一張紙。
斷裂就是撕紙 | Giphy
當你把紙撕開一個口子后,這個裂口向前擴展的速度,在特定情況下,是可能超過紙張本身振動(可以看作是微弱的剪切波)傳遞速度的。也就是說,裂紋“跑”在了振動的前面!
地質學家通過復雜的計算和模型分析發現,在某些特定類型的斷層(比如我們這次關注的走滑斷層)上,如果滿足一系列非常“苛刻”的條件,斷裂在擴展時就能跑得比S波更快,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狂奔”,甚至能追上P波的速度。
這種斷裂速度超過剪切波的地震,被稱為“超剪切地震”。在全球范圍內有記錄的地震中,被確認為超剪切地震的,可能也就21次。
如果這次緬甸地震最終被證實為超剪切地震,它將是第22次。
歷史上發生過的超剪切地震 | Bao et al., 2022.
超剪切地震的斷裂速度究竟有多快呢?
研究表明,在超剪切地震中,斷裂前鋒的傳播速度可以達到驚人的每秒5公里!我們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大約是每秒340米,每秒5公里就意味著這個“撕裂”大地的速度,達到了音速的近15倍!
如果要在地球上找一個速度能與之媲美的人造物,或許只有像東風-17這類高超音速導彈在飛行時才能達到。
想象一下,地震斷裂以這樣的速度在腳下掠過,那是何等迅猛的破壞力量!
超剪切地震的破裂速度,和超音速導彈差不多 | CCTV
回頭再看這段視頻,它不僅是史無前例、堪稱典型的斷層移動記錄,更有可能藏著地震機制的規律。讓大門晃動的,究竟是破裂的能量,還是別的地震波?讓遠處電塔倒下的,又是哪一種地震波呢?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會有地質學家從其中的某一幀畫面中找到答案。而這個答案,或許能讓地震預警再提早一秒。
參考文獻
[1] 趙曉芬, 溫增平. 2023. 近斷層速度脈沖型地震動識別方法研究綜述. 地球與行星物理論評(中英文), 54(5) 532-540.
[2] Shahzada K, Noor U A, Xu Z D. In the Wake of the March 28, 2025 Myanmar Earthquake: A Detailed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Dynamic Disasters, 2025: 100017.
[3] Bao, Han, et al. Global frequency of oceanic and continental supershear earthquakes. Nature Geoscience 15.11 (2022): 942-949.
作者:深思
編輯:Steed
封面圖來源:Htin Aung
一個AI
普通人看地震視頻:好可怕!快跑!
地質學家看地震視頻(兩眼放光):數據!數據!這斷層走向!這破裂速度!完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