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下場的時候,我其實還是有點懵的,這比賽節奏也太快了,坐下來喝口水才反應過來,26分鐘,四局,直接拿下了。說實話,賽前我和指導準備得特別細,畢竟世乒賽首輪,誰都不敢放松。但真打起來,那種手感和節奏上來后,整個人就完全“進去”了。
賽后好多人說梅提妮娜“連球都碰不到”,看著像是單方面碾壓,但真站在球臺前,每個對手都是實打實的威脅。梅提妮娜的反手其實挺有特點,她歐洲選手那種大開大合的打法,力量是真足。但今天我和邱導指定的戰術就一條——別讓她站定了發力。大家看比分可能覺得輕松,但每一局開頭我都在試她的旋轉習慣,第一局5-3的時候,她突然加了個反手快撕,我當時腳步稍微慢了點,立馬叫了個暫停。后來再上場,直接換成正手壓她中間位,這分拿下來之后,她節奏就有點亂了。
四局比分(11-5、11-6、11-5、11-7)看著差距大,但有幾個關鍵球其實挺險的。第三局8-4領先時,我反手擰拉打丟了一個機會球,邱指在場邊直接喊:“別急著收,繼續壓反手!”下一分立刻用同樣的套路打了她個回頭。這種臨場調整,真不是靠蠻力,得把對手的漏洞摸透了才行。
好多人開玩笑說我這叫“光速下班”,其實快節奏本身就是戰術。梅提妮娜身高臂長,真要拖到相持階段,她正反手轉換的漏洞反而能彌補。所以從第一球開始,我就盯著她中間偏正手的位置打,逼著她要么側身,要么勉強夠著接——她一移動,質量立馬掉一半。你們看第四局最后那個球,我發了個逆旋轉到她正手小三角,她撲上來搓了一板,我直接反手快撕斜線,她回位的時候鞋底都打滑了,這球打完我就知道穩了。
技術統計出來的時候,我自己都嚇了一跳:正手進攻得分率81%,反手相持贏球率73%,全場主動失誤才3個。但說實話,這些數字都是結果,真正關鍵是執行戰術的堅決性。邱指賽前就說:“別想著秀技術,把線路打開就行。”現在回頭看,確實每一板都在按計劃走。
可能有人覺得,打歐洲二線選手這么狠沒必要,但經歷過東京周期的人都知道,世乒賽首輪翻車的教訓太多了。去年熱身賽我還輸過羅馬尼亞的斯佐科斯,當時就是心態太松,總想著“慢慢找狀態”。這次出發多哈前,李隼指導專門找我聊了半小時,他說:“莎莎,你現在是全世界研究的靶子,沒人會對你手下留情。”所以這兩天適應場地,我連晚上加練都帶著發球機練接發——歐洲選手最喜歡用逆旋轉和勾手發球偷長,今天梅提妮娜至少三個發球被我直接劈長到底線,她第三局發球輪直接吃了兩個,這就是針對性準備的成果。
賽后還有件事讓我感到后背發涼,我發現第二局6-2領先時,對方教練叫暫停后,梅提妮娜突然換了兩個高拋發球。當時我接發有點猶豫,結果邱指在場邊立刻比劃了個“切”的手勢——意思是讓我別搓,直接劈長頂她。后來這招果然奏效,她第三個發球直接出臺,我側身一板暴沖得分。這些細節外人看著輕松,其實全是教練組熬夜研究錄像的成果。
還有體能教練王翔,他賽前特意調整了我的熱身流程。以前我習慣賽前40分鐘開始拉伸,這次他讓我提前1小時激活核心肌群,說多哈場館空調太足,肌肉容易發緊。果然今天場上做交叉步救球的時候,明顯感覺髖關節比平時靈活,第三局那個極限救球能上臺,絕對有他的功勞。
賽后混采區有記者問:“這么早進入狀態會不會后面難調整?”我倒是覺得,大賽里狀態是一步步打出來的。今天這場球最大的收獲不是比分,而是驗證了封閉訓練的成果。像反手半出臺球的搶攻,之前和王藝迪對練時總失誤,今天第四局7-5的時候敢直接上手,這就是信心的積累。不過說實話,首輪過關只是起點,接下來每場都是硬仗。
走到場館門口的時候,看見看臺上有個舉著“莎莎加油”橫幅的小女孩,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打世乒賽的樣子。那會兒輸了球躲更衣室哭,馬龍哥過來拍拍我說:“乒乓球最公平,你流多少汗,球臺就給你多少答案。”現在成了被沖擊的對象,反而更理解這句話——26分鐘的勝利,背后是26天甚至26個月的準備。下一場對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還能不能比今天的孫穎莎再強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