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能辦事
□ 本報記者 高茜
上午10點,市政務服務中心一樓“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前,來自石樓縣的董女士攥著一摞文件,額頭沁出細密的汗珠。“您好,我是從石樓過來咱這辦教師資格證認定的,但是收拾資料的時候,我把體檢表落到家里了,過來一趟有點距離,時間也來不及,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這是4月1日,“辦不成事”窗口承辦人丁陽這天接待的第3位辦事群眾。他接過一沓材料,了解到董女士因為忘帶體檢表心急如焚,離家又距離遠,往返一趟不方便。“您別著急,我們馬上幫您協調。”隨著丁陽迅速與審批人員溝通協商,最后同意董女士先進行認定工作,后續郵寄體檢表原件。
“我特別著急,試著到‘辦不成事’窗口咨詢一下,沒想到這么快就把我這事兒辦成了!”董女士激動地說。
市民李先生就職于一家煤炭公司,近期在市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公司環評事項業務時,也遇上了棘手的情況。由于公司沒有項目代碼,無法在“三網融合”系統上傳相關材料,無奈之下,他懷著一絲希望去“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尋求幫助。“沒想到辦成啦!”李先生感激地說道。
在政務服務持續優化升級的當下,群眾辦事日益便捷高效。然而,偶爾也會遭遇一些“硬骨頭”。那群眾訴求如果找不到對應部門怎么辦?企業業務如果在常規辦事窗口無法得到解決又該怎么辦?
2023年11月,市政務中心印發《“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制度(試行)》,進一步明確“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工作機制:由中心牽頭負責,綜合受理科承辦,派駐專人負責窗口受理工作。中心分管領導、審批科室負責人、駐廳窗口首席代表組成“辦不成事”問題處理小組,通過閉環管理機制,負責群眾反映問題和訴求的協調處理、解釋答復。
據介紹,“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政務大廳內除涉法、涉訴、涉訪以及明顯與當前政策規定不相符以外的各類事項。嚴格遵循“前臺受理、協調辦理、問題轉辦、備案回訪、歸檔管理”的工作流程。窗口受理人員在接到申請人的問題后,問題處理小組會迅速行動。對于現場能夠協調解決的問題,當場處理并及時答復;對于不能當場解決的問題,則將其轉辦給相關窗口,由窗口首席代表領辦,并在最長不超過5個工作日內給予答復,形成了“窗口統一收集問題、部門之間相互配合、窗口統一反饋結果”的“一窗聯動服務”機制。
“我們設立這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是為了辦成事。”丁陽說,這個窗口為來大廳辦理業務的群眾、企業搭建了一個反映問題、尋求幫助的渠道。窗口的受理范圍涵蓋了在市政務大廳辦理各類審批、公共服務事項時遇到的“難以辦理”“不給辦理”等問題,以及申請人提出的其他合理訴求。“我們窗口會負責協調處理、解釋答復。此外,辦事群眾大廳辦事時遇到的問題,還可以通過撥打 8487757線上反映”。
正如他所說,設置這個窗口,就是要把辦不成的事按照“要辦成事”的工作標準做成。這項舉措,是給群眾、企業吃下了“定心丸”。
“這才是一座城市真干事、干實事的樣子。”自窗口成立以來,該窗口已成功助力群眾解決多起業務難題,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贊譽。
記者去的那天發現,與普通窗口的繁忙相比,“辦不成事”窗口顯得有點“冷清”。
“‘辦不成事’窗口,人越少越好。” 為什么這么說?市政務服務中心綜合受理科副科長梁元表示,辦不成的事少了,意味著能辦成的事多了。近年來,隨著政務服務流程的優化,能夠網上辦理的事項越來越多,“高效辦成一件事”等工作也持續推進,群眾不用擔心“事難辦”,自然而來向“辦不成事”窗口尋求幫助的幾率也就小了。
仔細來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設立,是我市政務服務中心積極創新服務機制的生動實踐,標志著政務服務朝著更加高效、人性化的方向邁出了堅實步伐。不管是政務服務方面的大事小情,還是營商環境上的宏觀擘畫,完善的服務規范體系,都是為了確保群眾的每一個訴求都能得到妥善處理,真正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貫穿始終的都是“要辦成事”。
“我們將繼續深化‘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服務,持續完善‘兜底服務’功能,最大限度提升企業和群眾的辦事便捷度,破除阻礙群眾辦成事的隱性壁壘,讓企業群眾真正感受到呂梁速度和呂梁溫度,為營造一流營商環境、開啟政務服務的全新局面貢獻更大力量。”梁元說道。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