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一個不到30萬人口的小縣城,每天下午放學時分,來自不同學校的二十多名小學生會集合列隊。他們不回家,而是去一個名叫“德仁苑”的地方。
德仁苑創辦人黃梅生(左)
這個“孩子王”名叫黃梅生,今年66歲,他是德仁苑的創辦人,也是這些孩子們共同的“家長”。
每天下午5點,他都會在門口等著他們放學,和孩子們玩一會兒游戲后,傍晚6點開始吃晚飯。飯后,大家一起去菜園勞動,之后他會輔導孩子們寫作業。
晚上8點半,安排二十多名小學生們入睡后,黃梅生要等6名上高中的大孩子放學。高中學業緊張,他們每天上完晚自習,要11點才能回來。
晚上12點,把大孩子們都安頓好了,黃梅生才可以安心睡覺。
“睡這里是陪陪孩子。他們回來會餓,所以要確保這些孩子有東西吃。所有的父母都是這個心情吧。”
這張沙發是黃梅生每天的住處
一次家訪
這樣的生活,黃梅生已經持續了17年。這些年里,先后有三百多名孩子在德仁苑寄宿,直到他們考上大學、參加工作,他們在這里的生活起居不需要任何費用。孩子們管黃梅生叫爺爺或校長,因為黃梅生退休前,是分宜縣一所中學的校長。而他開辦德仁苑,源于2002年的一次家訪。
2002年的一天,一位女老師帶著一個哭哭啼啼的學生走進了黃梅生校長的辦公室。這個學生在課堂上總是調皮搗蛋,攪得全班無法上課。黃梅生看著孩子破舊的衣服和滿臉的污垢,決定去孩子家里看看情況。
孩子家里的條件非常艱苦
可是到了孩子家中,卻沒有見到他的父母。家里只有一位雙目失明的奶奶在等著孩子回家,就連桌上僅有的蘿卜和白菜也是鄰居送來的。
孩子的父親在家訪的半年前因車禍去世,母親在兩個月前也因癌癥離世。黃梅生感慨:“這個孩子創傷太深了,那么小的孩子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他有多痛苦,他有多難過,他有多想念他的爸爸媽媽。”
這一刻,黃梅生深深理解了這個孩子。
“事實孤兒”
彼時,黃梅生兼任縣教育局副局長。他讓各個學校統計孤兒的數量,同時開始在全縣走訪調查家庭困難,家長無力照顧的孩子。
走訪中,黃梅生發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事實孤兒”,他們或因父母雙亡,或因一方去世、另一方再婚或入獄服刑等原因,無人照看。相比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這些“事實孤兒”雖然人數不多,但面臨的問題更加緊迫。
黃梅生走訪困難家庭
“那時候我不知道‘事實孤兒’的概念。我覺得孩子是無辜的,他的教育是耽誤不起的。”黃梅生意識到,要讓這些孩子不誤入歧途,必須給他們找一個新的家。干了一輩子教育工作的他想了各種辦法,終于在2008年遇到了機會。
2008年3月,黃梅生在省里參會時,偶遇來江西老區建希望小學的上海企業家。他厚著臉皮主動上前,建議他們將資金用于幫扶“事實孤兒”。
愛心人士捐贈物資
此后的半年時間,黃梅生用企業家捐的30萬元,蓋起了一棟三層小樓,取名德仁苑?!?strong>用來關心孤兒,這個錢是用在刀刃上的。如果沒有上海這些企業家的支持,我可能一輩子都做不成這件事?!?/p>
改變
2008年9月,第一批34名“事實孤兒”被接到德仁苑安家。
今年29歲的謝院平,是這第一批孩子中的一員。他一歲時父親去世,兩年后母親改嫁,他跟隨大伯一家生活。從有記憶起,他常常因為“沒有爸媽”而遭村民議論,這也讓他的性格越來越孤僻、自閉。
謝院平
9歲那年,謝院平來到德仁苑。和初到這里的孩子們一樣,突然的陌生環境,讓本就沒有安全感的謝院平,更加恐懼、無助。但很快,他就喜歡上了這里。
“我在家里沒有地位,沒有人關注,但是到了這里,住的吃的用的都有了,又有人關心。大家家庭都差不多,就更容易玩到一塊兒去,也愿意交流,愿意開口?!?/p>
德仁苑的生活,讓年少的謝院平找回久違的歡笑
有了依靠,有了家
為了節省必要的生活開支,也為了鍛煉孩子們的勞動能力,在德仁苑,除了主食、調料、水果和豬肉以外,蔬菜、雞鴨魚和蛋類基本能做到自給自足。
黃梅生利用孩子們每天的課余時間,帶他們一起勞動、種菜。這也是孩子們每天最開心的時刻之一。
孩子欣喜地發現他們養的雞下蛋了
在德仁苑,孩子們再也不用為溫飽發愁,而且還有了一群同樣命運的玩伴,和一個像家長一樣絮絮叨叨的爺爺。
“我們當時最大的變化,就是有了家,有了依靠,感覺自己的童年不一樣了。自己也有了志向,有了目標。”謝院平回憶。
自從德仁苑開辦以來,黃梅生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投入到了這里。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他總是心系孩子,就連出差也想著給孩子們帶些特產。
一次,在海南出差的他,想到江西老家的孩子們從未嘗過椰子,便買了十幾個帶回去。第一次喝椰子汁,孩子們三人分一個椰子,喝完了又加水接著喝。這個場景黃梅生至今歷歷在目,每每回憶起來,總是感慨萬千。
一輩子的追求
黃梅生1959年出生在江西分宜縣,父親是當地的礦工,母親沒有上過學,常年在家務農。雖然不識字,但他們堅定地讓八個孩子必須讀書。但年幼的黃梅生卻并不理解,直到遇到一位名叫周寶芬的老師。
周寶芬從南昌航空大學下放到黃梅生所在的村子。那時,孩子們常常吃不飽,周老師便把餅干分給孩子們吃。她還特意拿來小人書、連環畫給孩子們,黃梅生也正是從此養成了看書的習慣。
“周老師她自己一直在看書,那就是榜樣的力量。她教我們要好好讀書,要關心別人,要多做好事,對我影響很深?!?/p>
高中畢業后,黃梅生做了三年掃盲教師,教村民認字。1978年,他考上江西省教育學院,畢業后,在那個大學生還是天之驕子的年代,選擇回到老家分宜縣,當了一名代課教師,之后轉正,在教育系統工作了一輩子。
“老師”這份職業,是黃梅生一輩子的追求,而創辦德仁苑,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大的驕傲。從2008年用30萬元捐款建成德仁苑后,日常維持運轉的費用,都靠他四處“化緣”。接待捐助者,帶他們參觀德仁苑,也是黃梅生日常的重要工作。
一棵小樹的見證
自2008年德仁苑開辦以來,這里已經接收了三百多位“事實孤兒”和困境兒童。他們之中,短的在這里生活了2年多,最長的在這里生活了11年。
目前,有70多位從德仁苑走出的孩子考上大?;虮究?,他們中有公務員、教師、軍人、醫生、媒體人。雖然在全國各地,但每年都有人回到這個曾經的家。
17年的時間里,黃梅生用相機記錄下了很多的過往。他始終覺得,應該給這些孩子的少年時代留下一些值得回憶的印記。
而看著照片中年輕時的自己,他感慨:“348個孩子長大成才,我頭發白了也值得?!?/strong>
德仁苑創辦時,這里原本還是一片菜地。當時,地里有一棵一米多高的小樹,黃梅生覺得小樹苗可愛,便花100元向菜農買下樹苗留在原地。
“這棵小樹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17年了。從一棵小小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它見證了我348個孩子的成長歷程。”
來源:《冷暖人生》
編輯:蔣涵琦 劉子伊 王韻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