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18 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強調博物館在快速變化社會中需重新確定自身角色,從過去的守護者轉變為未來的建構者。廣東作為文化大省,其各重點博物館、美術館在這一主題下有著豐富的實踐與思考。南方都市報為此推出“5?18 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策劃:館長同題問答”,探討廣東各博物館、美術館在快速變化社會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及其在應對社會變化、推動自身發展方面的創新舉措與實踐經驗。
答題人: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院長羅奇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院長羅奇接受南都記者采訪。
南都:您如何理解“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一主題?在您看來,快速變化社會對博物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戰?
羅奇:我認為博物館與美術館是藝術的保護者、收藏者、傳播者,以及活化與更新者,這與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中所說的“博物館是重要的連接者、創新者以及文化身份守護者的角色”不謀而合。中國一直都在快速、向好的變化中,我們有廣州藝博院和廣州美術館兩塊牌子,擁有博物館和美術館合一的難得資源,正是今天快速變化的時代給了我們這樣的底氣和機遇。特別是2023年新館開館,標志著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完成劃時代升級。今年迎來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的第68年,我們將秉持簡單、高端、創新、好玩的工作理念,立足大灣區,放眼世界,搭建可以無限延伸的平臺,歡迎廣大市民、游客的到來。
南都:為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貴館在展覽策劃、教育活動、運營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哪些創新和變革?
羅奇:博物館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歷史與沉淀,美術館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未來與升騰。一方面我們將主動擁抱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發揮主觀能動性,讓文物“活起來”,讓藝術“熱起來”,讓文化得以更廣、更有效地傳播,推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去落實有利于文化自信的種種舉措;另一方面我們堅守不變的初心,守住以人為本的底色。以期成為都市的新“桃花源”,成為在“快速多變”下人們得以緩沖的心靈港灣,讓人能呆一天養養閑、充充電,思索沉淀,以美好的文化體驗助力人們恢復文化體力,成為集文化展示、生活、社交、創造為一體的可持續文化生態場域。
作為華南地區重要的藝術文化地標,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近年來以新館建設為引領,在展覽策劃、公共教育、社會化運營等領域均有較大突破。
首先,展覽策劃方面不斷創新,展覽質量及數量均實現了顯著提升。新館開館以來,推出了多個精品展覽,以“千年瑰寶、嶺南芳華”為主題的開館大展匯聚1100余件院藏精品,分設“傳承經典”“重讀嶺南”等四大板塊,系統展示中國書畫脈絡與嶺南藝術成就。“萬壑爭流——廣州藝術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畫派藝術展”等,這些展覽不僅展示了豐富的館藏精品,還通過實物展陳和數字化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性。此外,博物院還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展覽,如“韓美林藝術展”“解密達芬奇”等,進一步豐富了展覽內容,提升了展覽質量。
展覽項目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重要獎項,展覽數量和觀眾滿意度均達到了歷史新高。其中“風自南來——廣州藝術博物院藏近現代廣東美術精品展”入選“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優秀展覽提名項目”,“千里天然微笑處——紀念陳樹人誕辰一百四十周年展”入選“2024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目錄”,“五色·萬象——中國傳統色現代性轉譯研究展”入選“2024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萬壑爭流——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歷代繪畫精品展”入選2024年廣東省“博物館里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等。
正在廣州藝術博物院舉行的“灣區當代雙年展——時間的新劇場”。
其次,博物院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公共教育活動,如學術論壇、講座、導賞活動、特殊群體活動等,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和學習機會。“博物館小鎮”活動,通過沉浸式場景和文博攤位,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博活動體驗。同時,博物院還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如微信公眾號、小紅書、抖音等,通過直播、圖文排版、原創欄目等方式,拓寬了宣傳渠道,增強了宣傳效果。近年來,博物院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粉絲量大幅增長,主流媒體報道次數顯著增加,進一步提升了博物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廣州藝術博物院在社會化運營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通過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模式,成為廣州市首批13家文創試點單位之一。博物院通過公開招租等方式,引入專業機構負責文創書店、咖啡飲品等適銷品的經營,以及配套文創服務的開展,創新了消費場景,提升了消費體驗。同時,博物院還積極探索引進收費展覽,如與意大利達芬奇學院合作“解密達芬奇”收費特展,通過高清手稿復原、模型裝置及MR技術,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進一步拓寬了收入來源,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并通過《廣州市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實施辦法》,不斷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形成“文化IP+科技+商業”的生態鏈。
今年5月,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與花園酒店推出聯名款端午禮盒,是一次藝術與餐飲的創新性嘗試。禮盒的包裝設計融入了館藏居廉繪畫的《并蒂蓮》,此次禮盒取并蒂蓮花的吉祥寓意,賦予產品獨特的文化附加值。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與花園酒店推出聯名款端午禮盒,禮盒的包裝設計融入了館藏居廉繪畫的《并蒂蓮》。
南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眾對博物館/美術館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貴館在滿足觀眾多元化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未來還有哪些新的發展計劃?
羅奇: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立足館藏,賡續優秀傳統文化,搭建傳統與當代藝術的對話,不斷推出藝術與人文、科技、音樂等方面多元跨界融合的展覽和公教活動。我院也積極實踐分層服務,以更好滿足各個群體的文化需求,持續傾聽觀眾聲音,舉辦觀眾參與度高的活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配給。
更多內容請閱讀:
廣州博物館館長吳凌云:博物館人要有人類學的視野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院長羅奇:探索社會化運營,創新消費場景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需從“文化殿堂”轉向“公共空間”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陳曉陽:不只是提供景觀式的展覽震撼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副院長林冠男:從文化傳播者轉化為文化生產者
廣州海事博物館黨支部書記王芳:要提升博物館自身的造血功能
策劃:宋爽 周佩文
統籌:周佩文 朱蓉婷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何夢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