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5月17日報道 5.18國際博物館日,成都博物館“大備盛德——青銅時代的曾國與鄂國”預展啟幕,以“鄂國篇”的神面四器為引,邀您共鑒青銅文明的璀璨光華,品味西周禮制的獨特神韻。
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長卷里,有一個近乎被遺忘的古國——鄂國,隨著湖北省隨州市安居羊子山4號墓的發現,這個深藏漢東三千余年的諸侯國重現于世人面前。羊子山4號墓地共出土青銅器27件,多數有“噩侯”字樣銘文,“噩侯”即為文獻所載“鄂國”國君,通過這些青銅器,我們再次翻開了鄂國塵封的歷史。
在鄂國的青銅藝術中,尤以一組四件“神面紋”重器最具代表性,其復雜精妙,令人驚嘆,瑰麗而奇特的風格在商周青銅器中獨樹一幟,它們也被稱為“鄂侯四器”。
“鄂侯四器”包括一件尊、一件方罍(léi)和一對大小有異的卣(yǒu),均出土于隨州安居羊子山4號墓。器有銘文,尊、卣為“乍(作)寶彝”,方罍為“噩侯乍(作)氒(jué厥)寶尊彝”,意為噩侯制作的珍貴祭祀禮器。
尊、罍、卣皆為青銅酒器,有著祭祀與宴饗雙重功能。其形制各具特色,尊作敞口便于取用,罍則斂口加蓋以貯藏瓊漿,防止酒液揮發。而飾有提梁的卣,則是專用于盛放秬鬯(jù chàng)一類美酒的祭祀酒器。
迄今所見殷商貴族墓葬中常見的酒器組合是一尊二卣,并附加其它器類。周人認為殷商酗酒亡國,所以禮器組合以食器為主,姬姓貴族墓葬中的酒器組合基本為一尊一卣。噩侯墓作為非姬姓的貴族墓葬,卻出土了一尊二卣,頗具殷商遺風。
鄂國雖為諸侯小國,但四件神面紋重器紋飾繁復奢華卻疏密有致,展現出強烈的對稱性與均衡性,當之無愧為中國青銅器藝術中的翹楚。
由于埋藏地獨特的水質、地質影響,器身表面形成了瑰麗的藍銹,與青銅本體的古樸肌理相互交融,更顯得神秘幽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