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18 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強調博物館在快速變化社會中需重新確定自身角色,從過去的守護者轉變為未來的建構者。廣東作為文化大省,其各重點博物館、美術館在這一主題下有著豐富的實踐與思考。南方都市報為此推出“5?18 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策劃:館長同題問答”,探討廣東各博物館、美術館在快速變化社會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及其在應對社會變化、推動自身發展方面的創新舉措與實踐經驗。
答題人: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陳曉陽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陳曉陽接受南都記者采訪。
Q&A
南都:您如何理解“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一主題?在您看來,這一主題為廣美美術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戰?
陳曉陽:廣州美術學院是華南地區唯一獨立建制的高等美術學府,廣美美術館是擁有67年歷史的公立大學美術館,從最初服務于美術學院的教學研究和師生作品陳列,到今天為所有社會公眾提供專業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等服務,走過比較曲折的發展道路。近年來,我們圍繞豐富的近現代藏品,尤其是與廣東地區高等藝術教育史相關的重要收藏,以在這個區域所發生過的和正在發生的藝術史問題、當代藝術實踐、藝術教育史問題作為研究框架,圍繞二十世紀的廣東美術在歷史和空間上進行考察和延展,將廣州開放的口岸歷史和藝術史研究視角疊加起來共同觀看,通過藏品研究來梳理區域美術史和美術教育史。同時,也嘗試發掘一些過去忽略的藝術發展敘述框架,比如區域內眾多的海外華人與華僑藝術家,對廣東近現代藝術和教育的復雜影響。因為近代以來的廣州一直得風氣之先,無論是革命、藝術還是文化革新,這個區域的藝術家因為具有在全球流動的觀念和能力,因此對于中國近代以來的美術現代化發展而言尤為重要,這些離散群體中的藝術家,是推動區域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我們已經策劃了幾個特色專題的歷史研究展和當代展,如 “翻山越海:劉博智緬甸華人文化攝影展”(2021)“跨越太平洋:早期粵籍留美藝術家研究展”(2022)“季風有信:蔡里安與20世紀上半葉東南亞華僑的現實敘事”(2023)等展覽,來關注和談論這類藝術家及群體,同時也希望將離散作為理解世界的思考入口,關注全球化以來的海內外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
南都:為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廣美美術館在展覽策劃、教育活動、運營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哪些創新和變革?
陳曉陽:因為我們是大學美術館,肯定有一部分工作內容關于教學成果的展示和推介。全年范圍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展廳空間和展覽數量是教學成果類展覽。但是,除了畢業展,各個學院和專業申請的教學成果展,都會被要求他們要匹配一定的研究策展視角,要求他們在這一類的教學成果展里不只展現成果,還要加入問題意識和教學經驗的分享:例如解決了教學里的哪些問題?這些教學方法與學科思想的關系是什么?這些創作實踐和設計實踐打開了哪些教育中新的面向等?也會在展期內推動他們去和更多相關領域的公眾對話。美術館在多年前就開發了名為“開放的課堂”的項目,接受校內小型展覽、小型工作坊的申請,有時候也直接和教學課程合作,美術館提供設備、空間,為他們專門安排專家導賞,廣美和廣州很多藝術院系的學生們經常來美術館在展廳內的原作前上課,觀看原作對于美術學院教學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在規劃展覽時,也會兼顧學校正在進行的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帶來國際和國內藝術界前沿的創作。因為人工智能發展緊迫,美術學院的教學改革確實迫在眉睫,教學系統發生巨大的變化是對所有師生的挑戰,美術館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也會側重對于數字美術館的概念、方法和實踐方面的嘗試。
季風有信——蔡里安與20世紀上半葉東南亞華僑的現實敘事 展覽現場。
在疫情防控期間啟動的泛東南亞研究展覽序列,是我們館的特色品牌項目。之前剛剛結束的“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是第二屆的第一個展覽,推介來自亞洲文化內部的自我觀看和從邊緣到中心的思辨性作品,呈現出亞洲文化的復雜性和多元面貌。我們會在接下來的三年里繼續推出不少于6個專題組成的“展覽流”,第二個展覽還在策劃中,可能會與巴厘島的觀看經驗有關聯。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而在第一屆“泛東南亞三年展”時發明的這種隨機應變的“展覽流”方法,對于不確定的當下和未來世界都有著獨特的價值和策略上的可行性,所以決定繼續推進下去。只要確保在整個策劃和展示過程中能堅持對現實問題的批判性、反思性和問題意識,就保持了當代藝術三年展最根本的核心要素。同時,希望繼續以“展覽流”方式邀請師生和觀眾深度參與,激活展覽背靠大學所擁有的比較豐富的研究和學術資源,加強展覽交流在青年藝術家、學者和觀眾中的影響力,我們會在每個展覽的過程中推出一些深入的講座、對話,而不只是提供景觀式的展覽震撼。這次三年展期間還將推出與之平行的“潮汐”項目,嘗試把一些公共活動推廣到珠三角地區的青年空間、替代性空間里合作發聲,希望這個展覽可以像發動機,讓當代藝術的力量通過展覽的驅動,真正地讓參與者所提出的問題、所帶來的討論和分享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南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眾對美術館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廣美美術館在滿足觀眾多元化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未來還有哪些新的發展計劃?
陳曉陽:以藝術史問題為線索,立足區域藝術,關注全球對話,一直是廣美美術館的發展的學術原則。這些年我們不斷嘗試推動與區域內其他美術館和博物館之間的合作,連接優勢學術資源與研究力量,推動跨學科和跨領域的多維度合作。除了和廣東美術館等區域內重要的美術館之間的藏品互借,也與廣州海事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等機構在展覽、藏品、公教和研究等方面展開合作,一起參與大灣區博物館美術館調研。我們希望能夠在專業文博機構間促成更多連接,為藝術家和學生觀眾提供研究、創作委托和展覽等各方面更廣泛的資源支持。接下來,我們希望可以推動與大灣區的專業機構里的研究員、策展人進行更深入的合作,比如今年廣美美術館會和亞洲藝術文獻庫的國際藝術家講座進行合作,爭取把一些更具國際視野的展覽和公共教育項目帶給國內的觀眾。
更多內容請閱讀:
廣州博物館館長吳凌云:博物館人要有人類學的視野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院長羅奇:探索社會化運營,創新消費場景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需從“文化殿堂”轉向“公共空間”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陳曉陽:不只是提供景觀式的展覽震撼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副院長林冠男:從文化傳播者轉化為文化生產者
廣州海事博物館黨支部書記王芳:要提升博物館自身的造血功能
策劃:宋爽 周佩文
統籌:周佩文 朱蓉婷
采寫:南都記者 朱蓉婷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