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如果你是那種“不想折騰”的人,第一次買混動車,大概率會把票投給“油電混動”。
我以前也是這么想的——
不插電、不怕掉電、油耗也低,聽起來哪哪都合適。
但就是這樣一類“看起來特別靠譜”的車,銷量卻在迅速下滑。
2024年數據顯示:
中國混動汽車市場里,插電混動的銷量占比高達71%,而油電混動只剩下13%了。
要知道,在2018年,這個比例幾乎是反過來的。
說來也奇怪了:
產品還是這個產品,為什么“油混汽車”過去賣得這么好,現在就不行了呢?
聊到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在我看來,過去之所以賣得好,很核心的原因,就是省心。
說白了,這種車不需要插電,完全靠自身的油電切換系統,就能在市區“電驅起步”、紅綠燈“能量回收”、高速“油電協同”。
用戶根本不用學,也不用管,直接開就行——
對很多習慣油車、又想省點油的人來說,這種“無感節能”簡直是天花板。
此外,這類車型的“口碑”,實在太硬了。
拿早些年的豐田雙擎、本田i-MMD系列來說,簡直就是“耐造神車”的代名詞:
十幾萬公里不出毛病,保值率高到離譜。
全國各地跑網約車、開出租的司機,幾乎清一色用它——連續開也不擔心出故障。
就這種穩定性、實用性,大伙能不愛?
再說回用車成本,市區開,百公里油耗常年控制在4-5升之間!
換成普通燃油車,6升起步是常態,堵車一重,8升、10升也不稀奇。
一年省下來的油錢,輕輕松松就是幾千塊,誰不心動?
所以你就能理解,為什么當初那么多人“閉眼入”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
既然油混車這么省油、還那么省心,為什么現在大家反而不愛買了?
說實話,不是它不行了,而是環境已經變了。
一方面,不能充電,從優勢變成了劣勢。
譬如2018年那會兒,全國才不到80萬個充電樁。
你想買純電或者插混,真要掂量下自己,要是充不上怎么辦!
但現在,光2024年底,全國充電設施就突破了1281萬臺。
其中公共充電樁就有346萬個,基本在城區、商圈、加油站,都能找到樁。
再配合手機App、導航自動推薦,你想“隨手充一腳”早就不難了。
所以對今天的用戶來說,“不能充電”,不是簡潔省心——而是功能缺失,是浪費錢。
另一方面,油混車型,已經徹底跟不上時代節奏。
別看它主打“成熟穩定”,但很多車主的真實感受是——油混這兩年,一點都不“進步”。
你看看現在的插混車,別說“彩電、冰箱、大沙發”了,連高階智駕、座椅通風、激光雷達都快成標配了。
哪怕十幾萬的比亞迪、深藍、領跑,都能給你堆出豪華感、科技感。
那反觀油混車呢?
還是那套老氣橫秋的內飾、過時的車機界面、陳舊的動力總成。
甚至連最基礎的倒車影像、座椅電動調節,都要加錢選配……
消費者又不傻,打開APP一比,瞬間就知道什么叫“花同樣的錢,享兩倍的體驗”。
所以,別說年輕人不愛買,就連中老年人,也開始往插混隊伍里轉了。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想:
油混都快“退場”了,那是不是插混就是標準答案?閉眼買就行?
也不完全是。
說實話,插混雖然更符合當下趨勢,但它也沒你想的那么“完美”。
最大的問題,就是體驗兩極分化。
簡單來說,插混真正好的前提,是你“有條件經常充電”——
尤其是家里有樁,工作單位也方便充。
一旦你只能靠公共樁,甚至壓根懶得充,那插混就變得比較糟糕了。
因為這種車型的充電速度很慢,某些低配車型還沒有“直流充電口”。
你要沒有個便捷的充電環境,它頂多算一輛另類的油車——不省錢,也不舒服!
而且,插混的技術壁壘和品牌差距也很明顯:
像比亞迪DM-i、長城DHT這種“做明白”的技術平臺,確實能讓人閉眼買;
但如果你碰上的是合資品牌的“跟風式插混”——
什么本田插混、日產插混,那真是割裂感嚴重。
還有一點也得說清楚:插混的長期保值率,其實并不算高。
雖然它省油,技術也確實先進,但大部分車型依然逃不過“新能源通病”:
掉價快、二手市場認知度低、維修更依賴廠家。
你要是開著開著幾年后想出手,未必有你想的那么值錢。
所以,插混并不是“對所有人都完美”的選擇——
它的好,其實因人而異,千萬別神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