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沒注意:
現在7、8萬的比亞迪秦,都已經配上了L2級輔助駕駛——
自動跟車、車道保持、智能避障……不夸張地說,在高架和高速上,它“能幫你開一半”。
可再看一眼市面上,那些二三十萬的合資油車呢?
——別說高階智駕了,有些連基礎的Lcc (車道居中保持)都沒有!
照理來說,二十多萬的油車應該是“不缺這點預算”,為什么會這樣呢?
聊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或許是:供電跟不上唄!
畢竟,電車有一整塊大電池,幾十度電起步——
系統一開機,智駕模塊、感知系統、攝像頭、雷達、芯片,全都能穩定供電,甚至還能邊跑邊OTA。
而油車呢?
說得直白點,就一個12V的鉛酸蓄電池,電量大約在0.5到1.2度電之間。
平時就靠發電機充電,主要職責還是“點火”和“喂飽中控”。
你想在這點點上“硬塞”一整套智駕系統,不僅容易宕機,還可能影響整車穩定性。
這就像給個五口之家,配了一個移動電源——燈是能亮的,但別指望能帶動空調和洗衣機。
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
但問題也來了:
為什么同樣是燃油車,像大眾全新探岳L、奧迪A5L就能實現高階智駕?
可見這不是核心因素,或者說,電量的問題并不難解決。
為了搞清楚這事,我特地查了不少資料。
結果還真發現了關鍵癥結——
問題根本不是“供電不夠”,而是“結構跟不上”。
簡單來說就是,電車的本質,是靠電信號來驅動和管理的。
它更像一個“大號遙控車”:
油門、剎車、方向盤,全都由電腦控制,一條指令發出去,整車立刻響應。
但油車就不一樣了。
哪怕是幾十萬的高端合資車型,它的核心控制系統,依舊是老派的機械結構:
油門是拉線,方向是機械轉向柱,變速是純齒輪傳動——
電腦想介入?根本插不上手。
于是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尷尬的現象:
你想給它上智駕,只能額外加一整套“電子控制系統”——就像給機械車裝個外掛大腦。
不僅成本高、接線亂,調試起來還特別麻煩。
更致命的是:電子指令和機械動作很容易脫節,協調難度極高。
一句話總結:不是不能改,而是改了也不好用。
也正因為如此,除非像新款奧迪 A5L、全新探岳L 這樣,把“底層架構”都改了。
否則,你很難在傳統油車上,看到真正成熟的高階智駕。
說到這,有人可能會問:
“既然結構問題也能改,市面上也確實有些油車上了智駕,那是不是就能和電車打平了?”
聽起來,好像沒毛病——
油車也能車道保持、高速NOA、自動泊車,宣傳頁一拉,參數幾乎一模一樣。
但真開起來你就知道:看著像,開著差得遠。
核心原因就在一個詞上:“協同”。
說白了,不管底層架構怎么改,油車天生就是“機械優先”——
很多控制邏輯,沒法做到電車那種絲滑統一。
按照從業者的說法就是:
“就一個簡單的ACC+功能,上層發出加減速指令后,發動機有遲滯,變速箱還頓挫,調參調得頭大。
結果好不容易調到領導A滿意了,B又說不行,煩都煩死了。”
而電機不一樣,想怎么調就怎么調,甚至消費者自己都能調節風格,靈活得多。
說得直白點:
電車的智駕就像原生App,底層通暢、操作自然;
而油車的智駕更像“安卓模擬器”——能用,但卡頓、不穩、不適配,體驗打了折扣。
不信的話,找輛帶智駕的油車和電車一對比,差距立馬就出來了。
總而言之就是,不是油車做不到智駕,而是它本就沒有很好的先天條件。
硬上可以,但體驗不行;堆上去了,也跑不順。
而今天的電車,不光是先天更合適,還在卷配置、卷時代的適配能力:
所以哪怕七八萬,也能跑出智能駕駛的“及格線”。
這才是出現“這種離譜情況”的核心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