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5月17日電(記者黃凱瑩)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六巷村下古陳屯,蜿蜒的石板路通向一扇飽經滄桑的木門,嵌于黃泥墻與青石基之中,門上檐角微微上翹,古樸而莊嚴。
“這扇古寨門是我們金秀坳瑤生態博物館的一件‘百年館藏’。”博物館管理員盤義勇說。
生態博物館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它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空間限制,將博物館的范圍擴大到整個社區、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坳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金秀坳瑤生態博物館保護范圍涵蓋六巷鄉上古陳和下古陳兩個坳瑤村寨,其展示與信息資料中心設在下古陳屯,于2011年5月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
圖為下古陳屯的古寨門。新華社記者 覃廣華 攝
推開古寨門,映入眼簾的是山間錯落有致的瑤族民居。石基土墻、木質門窗,建筑風格與古寨門一脈相承。“用石頭和泥漿砌筑房子,是我們坳瑤先民的智慧和傳統習俗。”盤義勇說,當地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建筑經過了修繕和保護,周邊有40余座傳統民居都得到了妥善保存。
金秀坳瑤生態博物館是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建設“1+10”工程的組成部分。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麥西介紹,該“1+10”工程是廣西自2003年起探索民族文化“聯合體”保護模式的成果;“1”意為由廣西民族博物館作“核心”帶動輻射,“10”指的是在南丹、三江、靖西、賀州、那坡、靈川、東興、融水、龍勝、金秀等地的民族村寨建設10個生態博物館。
廣西打造生態博物館堅持“文化保護在原地”的理念,并不斷通過“政府主導、專家指導、居民參與”的方式實現。京族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聚居于廣西東興市。京族生態博物館保護范圍覆蓋“京族三島”,其展示與信息資料中心位于其中一島之上。
京族居民身穿民族服裝表演獨弦琴。新華社發
每逢節慶活動,婉轉動人的獨弦琴聲隨海風飄揚,高蹺捕魚的絕技引得游人嘖嘖稱奇。類似的場景,在京族生態博物館內以模型、影像等形式展出,并配上詳細的背景介紹。
“京族獨弦琴、高蹺捕魚都是京族人民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海洋文化特色鮮明。”京族生態博物館館長趙霞說,為保護和傳承好京族的傳統文化,生態博物館不僅提供了靜態展出的空間,同時還常態化地打造日常展示的舞臺,以此鼓勵當地居民投身到保護與傳承的實踐中。
“在發展中保護民族文化是生態博物館的重要議題。”麥西說,許多生態博物館藏于村寨,它們的建設與發展融入到了當前鄉村振興中。
近年來,廣西靈川縣靈田鎮長崗嶺村的鄉村旅游發展得有聲有色,這個桂北“鹽馬古道”上的古村建起了咖啡館、油茶工坊和農家書屋,還被到訪的網友們開發出了一條“寶藏徒步路線”。這里也有一座靈川縣商道古村生態博物館,展示與信息資料中心里陳列的推車、施茶缸等老物件,以及中心周邊高大寬敞、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筑群,都默默地向游人訴說著古道昔日的繁華。
圖為長崗嶺明清古建筑群。新華社發
麥西說,在20余年的實踐中,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工程這一生態博物館建設模式在傳統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之間搭建起了交流、合作、共享的平臺,是遺產保護的有效途徑,“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挖掘更多條件適合的村寨以及遺產類型,納入到生態博物館體系當中,將‘1+10’擴展為‘1+n’,推動多彩民族文化在保護與傳承中煥發新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