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結局之前,劉子明與父親解開了二十年的心結,終于實現了父子和解。
劉子明誤解了父親整整二十年,直到此時此刻,他才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只是,這對冤家父子的和解來得太晚,當劉子明真正地理解了父親,他已是風燭殘年、重病纏身。
父親患上了老年癡呆癥,他時而清醒,時而糊涂,時而失憶,時而健忘。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大腦萎縮、記憶力衰退,總有一天,他會記不住自己的姓名、認不出自己的子女。
有一種遺憾,叫悔不當初。在父親的病情確診后,后知后覺的劉子明終于放下了心中的執念。他說,“其實,我有好多話想跟您說,也有好多事想跟您一塊兒做,您別不記得我啊,爸。”
這姍姍來遲的溝通,讓人心里不禁泛起酸楚——世上總是充滿遺憾,很多話來不及說,很多事來不及做。
劉子明的心結,源于父親喝酒開車、母親因此喪命。這場意外,讓童年的劉子明失去了媽媽,也讓他從此恨上了爸爸。
這一恨,習慣成自然;這一恨,就是二十年。
只是,世上沒有解不開的疙瘩。在母親的墳前,姐姐曾經對劉子明說起過當年的往事。為了促成父親與弟弟的和解,劉子晴道出了當年的真相。她說,“他打廠長,是因為那個老流氓欺負咱媽;他為什么去喝酒,因為有個老板答應給他介紹活,談妥了之后,他們就不用沒早沒晚地開車了,結果就是那天出事了。”
至此,劉子明終于發現,自己對父親的誤解有多深。
按照常理,塵封的真相已然大白,父子之間也將冰釋前嫌。然而,即使姐姐一語道破了真相,劉子明與父親之間的關系仍然沒有質的改善。
他對父親仍舊是橫挑鼻子豎挑眼、一言不合就發飆。明明是自己錯怪了父親,劉子明為什么對父親的態度沒有半點的改觀呢?
從表面上看,這都是沒有長嘴惹的禍。
在老劉家,少說話、多做事是刻在劉家人骨子里的信條。遇事不開口、有話說不出,是劉子明父子共同的特點。父親明明關心兒子的生活、在乎兒子的感受,卻總要擺出口嫌體直的樣子。
在劉子明與方婷婷鬧離婚之后,他一度想帶著點點回家與老父親同住。當時,劉子明剛剛進門,就被父親直接轟了出來,父子間的誤會就此造成。
然而,直到姐姐劉子晴出面澄清,我們才理解了老父親的良苦用心——他之所以要把兒子趕出家門,是因為他害怕兒子與媳婦一旦長期分居,離婚就不可避免。
只是,老劉頭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縱然是為兒子著想,嘴上也不愿意承認。
父親的嘴硬心軟,完美地遺傳到了劉子明的身上。因此,當真相大白、當誤會解開,劉子明發現自己錯了二十年,但是他依然不愿意主動開口認錯,像是賭氣的小情侶,仿佛誰先開口誰就輸了一樣。
從更深層次來看,父子倆姍姍來遲的和解,是劉子明的自尊心在作祟,更是因為他不會交流。
劉子明曾經親眼目睹母親乘坐的汽車被打撈出水,從那一刻開始,他就恨死了自己的酒鬼父親。他在滿腔的恨意中長大,遠離父親、獨自成長是他特有的人生軌跡。
如今,姐姐的一番話,突然揭開了謎題、戳穿了真相。劉子明忽然發現,自己二十年來恨錯了人,把至親變成了至疏。這神轉折一樣的劇情,你讓他如何面對、情何以堪?
更加重要的是,劉子明即使有和解的心思、有和解的勇氣,卻唯獨缺乏溝通交流的能力。
在離婚之前,劉子明曾對方婷婷說過,“我知道怎么去跟犯人打交道,跟他們去交流,但是我卻不知道怎么去跟你交流。”
在夫妻相處上,劉子明不會交流;在父子相處上,他也不會表達。這與他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劉子明曾說過,“我跟我爸關系不好,我媽又走得太早;我姐是對我好,但是她比我大太多,所以我等于是一個人長大的,從小到大都是這樣,每次遇到問題,我不知道該找誰說,也不知道該怎么說。”
劉子明幼年喪母、父子不和,姐姐對他雖好卻有年齡上的代溝——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里長大的劉子明,從小就無人傾聽、無處訴說。久而久之,情感表達和溝通交流就成了他的短板和命門。
因此,即使姐姐告知了當年的真相,即使他有和解的意愿,卻依然不知道該如何開啟話題、向父親道歉。
在畏難心理的作用下,他只能能拖就拖、得過且過,最終等來的卻是父親患上老年癡呆癥的消息。
直到父親失去了記憶、不認識自己,他才敢打開心門、敞開心扉,向父親訴說自己的心事。
世上最遺憾的事情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對于劉子明而言,雖然父親患病,但時光不老、歲月還長。他終于明白,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等,唯獨孝敬父母不能等。
孝順父母,多晚都不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