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隨筆的由頭,是聽了一家城商行基層網點員工的訴苦。自從這家銀行刮起動員式的“降本增效”之風,他們網點就被砍剩了一個主管和一個柜員。從此不敢休假,因為沒人替班。
既然只剩下一枚小桂圓兒了,于是本來網點一周開7天8:00-17:00,現在開五天8:30-11:30 & 13:30-16:30。
其實到這里他都可以接受,站在銀行經營的角度他能理解是降本了。真正讓他不適的,是發現今年領導(或許是有意地)整出了一些基層根本完不成的指標考核。
既然完不成,就能名正言順扣工資。
大學畢業曾開開心心躊躇滿志踏進銀行的他,最近很emo,說每天消極怠工。
一、
從這名員工的故事出發,我又在“愉見財經”的幾個銀行群里匿名征集大家腹誹的“降本增效”大法,收集了以下見聞:
有人發現“形式主義”的加班變多了,顯得很卷很忙很努力,但同時原本正常加班的打車費補貼和日常免費咖啡還被取消了。“這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么?”
聽完我舉例的網點減員,群里一網點員工說,“我們這兒不止減了柜員,還把保安都辭了,銀行員工自己臨時代班保安。” “這算違規不?真有什么險情他保得了安不?”
A說,他們營業網點的中后臺,把辦公職場搬上了樓,因為省租金。
B說,A家的做法挺合理的,省的還是大錢。他們行已經搞起了“限定電費開支”,不該開的空調不開,比如周六又要他們來行里開會、又因為非工作時段不給開空調。如果電費超過了上限,超額部分要員工們自己掏腰包。
C說,電費是挺貴的,他們行連更小的錢,比如打印紙張、廁所的洗手液都要省。自從“降本”以后,洗手液消失了,A4紙也不給訂80g的了,要改訂70g的——“空氣一潮就卡紙”。
群里還有位銀行家屬也補了一刀:“我那從前不進廚房的老公,最近都主動做家務,因為又降薪了20%。”
二、
首先,“愉見財經”想說,當銀行業進入營收放緩、息差收窄、盈利能力減弱的新周期,傳統的規模擴張、以量補價的經營模式難以為繼,“降本增效”確實是有它的現實意義的。
要說“降本”的核心,其實一是降資金成本,因為以量補價的老路子走不通了嘛;二是降風險成本,風險管理才是銀行的核心能力;三是降獲客成本,有沒有可能更多借力數字化的方式?
另外,恕我斗膽講些自己的想法。比起省些細枝末節的小頭而損了員工士氣,是不是可以看看有哪些成本項增長的大頭、或是浪費的大頭?比如營銷費用,有沒有重復投入和根本沒必要投入的部分?比如聽起來大勢所趨的科技投入,有沒有真的和產能掛鉤、真的提升了業績,還是多年來只見投入無甚回報?比如網點統籌,有沒有低產出的意義不大的網點?
大家說的運營成本精細化管理,人力資源優化和網點轉型,我同意是勢在必行的。以前的“養尊處優”的確沒啥必要了,大家一起過一段緊日子,一起“抱樸守拙”“艱苦創業”一把。
但是,硬幣的另一面是,有兩件事情很沒必要,內耗且內損。
一是沒必要“層層加碼”。銀行嘛,家大業大管理半徑長,有些政策從總行下來,層層傳導就很容易被搞得層層加碼,最后基層行之間還卷起來了,你不允許彩打、我連打印紙都控量。
二是沒必要“形式主義”。業績上不去,有時候真不是基層開開會動員動員、或是搞思想教育能解決的,也不是窩在職場加班能找到新路子的,還得是頂層設計得找到更好的戰略、總行得有不那么同質化的思路和產品;至于基層,答案其實是在“客戶需求”、“用戶價值”上,而不是苦哈哈寫報告上。
其實我們也要理解,本身輿論對金融業就沒之前那么友好了;加上市場環境也難,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還想著過錦衣玉食好日子肯定是不對頭滴。
況且銀行的“婆婆”也多,總行也苦于要向集團、要向股東、要向監管交代的。大環境如此,人家上級單位自己在行政要求下收緊,下面市場化運營的子公司不看齊能行嗎?
所以,“降本增效”自然要推進,但也要把好鋼用到刀刃上。而不是層層加碼、形式主義、基層作秀,畢竟一線員工的斗志和士氣,才是“增效”的動力源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