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晚清的北洋水師,多數人的腦海里浮現的可能是“紙老虎”“不堪一擊”的印象。畢竟甲午一戰之后,整個清政府的臉面幾乎丟盡,海防崩潰,簽下了《馬關條約》,遼東、臺灣割讓,賠款白銀二億兩,成了當時東亞最慘的國家。
可就是在這樣一場不對等的戰爭里,居然出現了鄧世昌這樣不肯低頭、拼死作戰的將軍,這不能不讓人動容。一個人明知道打不過還要沖上去,是不清醒,還是太清醒?
這個問題,直到一百多年后,人們打撈致遠艦殘骸時才終于有了更清楚的答案。
鄧世昌并不是科班出身的“艦長”。他小時候讀的是四書五經,標準的書生路線。但他家境貧寒,沒讀幾年書就開始闖蕩江湖,先是投軍,從基層水手干起,一步一步走上軍艦,靠的是實打實的膽識與經驗。最后在福建船政學堂補了“海軍專業”這一課,才成為真正的水師將官。
這人什么性格?簡單說就是,認死理、不服軟。他在福建船政學堂的時候就以“敢當”出名,對師傅不客氣,對同僚不講情面,但就是這股狠勁,讓他一步步爬到了“致遠艦艦長”這一位置。
當年致遠艦可是北洋水師的四大主力艦之一。德國造,堅固結實,戰力不俗。鄧世昌能坐鎮這艘戰艦,說到底,是他有兩把刷子。
北洋水師剛起步時,真的不是爛攤子。李鴻章花了大價錢,從德國、英國買艦,還搞了一整套系統培訓,把福建船政和天津水師學堂的人才都拉來北洋,打造了一支“洋為中用”的近代海軍。
鄧世昌就是這套體系里走出來的典型代表。他在水上作戰、艦隊協同、近身肉搏方面都有一套,是真正懂實戰的人,不是擺樣子的“花架子”。
可問題是,這支水師好景不長。自從慈禧太后一句“海軍建好了”,這支大清的水上利劍就開始銹蝕了。
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那是老生常談了。還有什么事情?——艦炮不升級,軍艦不換代,訓練走過場,彈藥過期、劣質,甚至有些船干脆就停在港里曬太陽。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和十年前相比,已經完全不是一個級別了。
而日本人呢?人家那時候是窮瘋了狠拼。他們從英國買艦造艦,照搬西方訓練法,每年實彈演練,海軍經費不減反增。結果就出現了一個荒唐的場景:當年的亞洲海軍老大北洋水師,變成了被追著打的對象。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在黃海展開激戰。這是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戰,也是中國海軍第一次正面對決現代化敵軍。
這一仗,北洋水師原本還有希望撐住,畢竟有鎮遠、定遠這樣的鐵甲艦鎮場。可惜的是,戰術混亂、指揮失控、裝備落后、協同失誤,全線崩盤只是時間問題。
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艦是主戰艦之一。
在海戰最激烈的時候,致遠艦已經連續中彈,艦體進水,動力系統受損,但依然沒有退出戰斗。鄧世昌沒有退,他的舵始終指向敵艦。
這個時候,對面出現了北洋艦隊最忌憚的一艘船——吉野號。
吉野號是日本新晉的“王牌”,艦體輕盈,航速極快,火力密集,是一艘完全超越北洋艦隊技術水平的現代巡洋艦。就在這場戰役之前,它已經參與擊沉了濟遠號、揚威號等多艘清艦。
鄧世昌眼見敵軍主力就在眼前,他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撞上去!”
這是戰場上少有的“拼命打法”。
戰后各種記載和敘述都顯示:鄧世昌是明知無力回天,決定“玉石俱焚”,以命換命,向日軍發起自殺式攻擊。
當時很多人認為,他是彈盡糧絕,無奈選擇撞擊吉野號——畢竟致遠艦已嚴重受損,艦炮無法使用,彈藥打光,不撞也只能等沉。
但這個結論,一直存在疑問。因為按照常理推測,如果還有一絲機會,鄧世昌應該先試試魚雷,再決定是否撞擊。
時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2018年,中國打撈隊在黃海找到致遠艦殘骸,并對其展開完整的水下調查與研究。
最讓人震驚的是:致遠艦艦體內,仍留有一枚未發射的魚雷。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當年鄧世昌并不是“彈藥用盡”,仍然擁有一定攻擊能力。那為什么不用魚雷,而選擇撞擊?
是不是我們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出了偏差?
軍事史專家根據殘骸情況和19世紀海戰技術做了綜合分析,得出了更接近真實的解釋:
所以他指揮致遠艦加速沖刺,目標直指吉野艦腹部。不是魯莽,是冷靜判斷下的“搏命一擊”。
致遠艦在沖刺途中被敵艦命中彈藥艙,發生劇烈爆炸,整艦沉沒,艦上200余名官兵全部殉國。
鄧世昌的尸體也未能尋回。他在臨死前幾秒鐘,可能還在緊握舵輪,盯著遠方的敵艦。
他的愛犬也與他同沉——傳說這只黑犬是他生前常伴左右,直到海戰時仍在甲板邊,不離不棄。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這是對他最真實的寫照。
戰后,清政府追封鄧世昌為“壯烈忠臣”,但對于他的死亡方式,清朝并沒有做出系統調查。
長期以來,鄧世昌被宣傳為“英勇撞敵”典范,但現代研究讓我們看到他行為背后更多的理性判斷和戰略考量。
他并不是蠻干,他是用盡了最后的方式,把戰術絕境變成唯一的機會。
很多人以為晚清全是腐敗的、懦弱的。但真相是,那個時代有像鄧世昌這樣一批人,他們在夾縫中求生,仍然堅持職業操守、國家信念。
北洋水師的失敗,是體制和戰略的失敗,不是前線將士的懦弱。
致遠艦沉沒,北洋水師盡毀,清帝國的最后一絲海防希望隨之崩塌。但鄧世昌以死詮釋了海軍軍人最后的尊嚴。
他不該被遺忘。
《中國近代史》 章開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甲午戰爭全史》 范文瀾著,中華書局,1994年
“致遠艦”水下考古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
《晚清七十年》 唐德剛著,三聯書店,2001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