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東北戰場的夏季攻勢,總計殲敵達8萬余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勝利;但第二階段的四平之戰未能得手,這令我軍對于攻堅作戰的經驗教訓總結十分深刻。
在四平戰后的作戰總結中,第1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提到了炮火方面的情況。
當時戰前的估計認為第71軍在城內的山、野、榴炮的總數有17門,其中榴彈炮有5門(有1門是壞的)、山炮12門,我軍集中的火炮則有96門,從數量上看有絕對優勢。
不過在實際作戰中發現,敵人的榴彈炮不是5門,而是整整12門!山炮雖然實有7門,比估計得要少,但這里所說的榴彈炮指的是美式105毫米榴炮,這種炮威力極大,其力量從榴炮連變成榴炮營,這個火力變化可是不同尋常的。
李天佑將軍繼續總結道:
從炮的數量上看我軍雖然有著數倍的優勢,但因炮彈有限,影響我炮兵的發射密度,增加了射擊的顧慮。敵人除原有貯存的很多炮彈外,戰斗中又不斷以飛機投運很多炮彈,可以拼命的放膽發射。
另外由于敵人在技術方面,經過較長時期的訓練,以及多于我之戰斗經驗,因之射擊技術上的準確性及步炮協同戰斗的經驗都比我們熟練一些,這樣彌補了敵在數量上不如我們的弱點。
通過以上情況可見,第71軍在四平城的地面重火力主要就是一個滿編的美式榴彈炮營;而且因為彈藥充足,炮兵技術比較嫻熟的因素,使得這一個重炮營能夠拼命地發射炮彈,對我攻堅作戰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那么問題的關鍵是,為何戰前偵察到只有5門榴彈炮,實戰時卻是一個整營呢?
按照國民黨軍美械部隊的配備標準,其軍直屬炮兵就是一個12門制的美式榴彈炮營。
在當時的東北戰場上,新1軍、新6軍、第71軍以及遠在熱河的第13軍,都有這種榴炮營。
因為裝備級別比較高,而且敵人的護衛級別也很高的因素,1947年夏季攻勢以前,我軍還沒能繳獲到這種炮。
不過就在夏季攻勢的第一階段,我軍在大黑林子地區作戰中殲滅了第71軍第88師和第91師的大部,在戰績統計中也包括了該軍隨行的榴彈炮營,統計繳獲了9門榴彈炮。
按照國民黨軍的說法,這9門榴彈炮的來源是第71軍的7門炮,外加第92軍的2門炮。
不過第92軍主要在冀熱遼方面活動,該軍也并非是美械軍,不清楚這2門炮到底是怎么輾轉到四平來的。
反正國民黨軍確實承認損失了這9門榴彈炮,而我軍也確實繳獲到了這9門炮。
但很顯然,這并不是一個榴彈炮營的滿編數據。
以其中隸屬于第71軍的7門炮來說,大致是兩個炮兵連的量(其中有1門炮壞在城內沒帶出來),那么在城內的第71軍榴炮營就應該還有1個滿編炮兵連(4門)和那門壞炮,總計是5門。
這個信息在我軍攻城前的偵察中是可以確認的,而且據國民黨軍統計第71軍炮兵實力數據,也確實是5門炮,那么能打的12門炮(相當于又多了2個炮連)又是怎么來的?
在戰役過程中,第1縱隊繳獲了四平城第71軍的防衛部署,在炮兵方面確認第71軍榴彈炮營所剩下那一個連的存在,而其余的榴炮來源也得以確認——第53軍直屬榴炮營的主力(2個連)。
這樣就對上了!
而說起這個第53軍,其實在夏季攻勢前還并不在東北戰場,而是在華北戰場。
該軍原為東北軍番號,但后來被中央軍化,曾參與了滇西遠征作戰,而且戰后被編列為美械軍。所以這個軍的編制內,是有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營的。
夏季攻勢開始后,杜聿明、鄭洞國等人紛紛向老蔣請求增兵東北,尤其是要把第53軍調來,但老蔣一直沒有松口,直到后來東北國民黨軍被殲越來越多時,才終于繃不住來調第53軍。
按照鄭洞國的說法,該軍到6月10日前后陸續開到沈陽。
而東北我軍開始四平外圍作戰是6月11日,以這個時間點計,第53軍受命增援后,首先調動的就是其軍直單位,榴彈炮營大概在6月上旬就已開到;隨后抽出其中戰備度好的兩個連立即開向四平。
因為距離我軍攻擊時間已經很緊,所以未能偵察到這個敵情變化。
結果到攻堅戰開始后,敵人的榴彈炮火力猛增到了三倍,這對于攻堅作戰顯然是極為不利的因素。
因此第1縱隊司令員李天佑在作戰總結中強調,要注意“一切尚待證實的或令人懷疑的情報都須加以檢查”,同時還應注意攻城前的炮火集中使用與巷戰開始后的分散支援,以及對敵炮陣地的壓制與干擾。
在經過全方位總結后,我軍的攻堅技戰術和步炮協同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到大半年后的第四次四平之戰時,就比較順利地攻克堅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