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不僅是歷史記憶的保存者,更是激發創新思維的教育陣地。中國首個國家級科技館——中國科技館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者。
劉東生,中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平息170多年來的黃土成因之爭,建立了250萬年來最完整的陸相古氣候記錄,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和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于世界領先行列。劉東生有著卓越的科學成就與影響力,同時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科普情懷。1982年12月,劉東生開始擔任中國科技館首任館長,在他的領導下,中國科技館在初創階段穩步發展。
中國科技館
來源 | 中國科技館官網
據初步統計,2025年“五一”假期,全國科技館累計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中國科技館門票更是早早售罄,其推出的“勞動創造未來,科技點亮生活”主題系列科普活動,從傳統技藝到前沿科技,從動手實踐到思想啟迪,豐富的活動為全國觀眾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之旅……
如今,科技館深度融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獲取科學知識、激發創新思維的重要場所。然而,四十多年前,建設中國首個國家級科技館——中國科技館的計劃曾一度擱置。我國地質學泰斗劉東生讓中國科技館從藍圖變為現實。
從科學家到館長
1982年12月18日,劉東生兼任首任中國科技館館長。彼時,劉東生已65歲。
1978年著手籌建、原定于1984年開館的中國科技館因未列入國家“六五”期間建設項目,于1981年底暫緩征地施工。
在日常極為繁雜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劉東生為何要接下中國科技館這塊“燙手山芋”?在《劉東生教授談科技館》一文中,他這樣寫道:“科技館不僅是普通老百姓了解科學歷史的場所,更是青少年課外學習的重要課堂。”
為此,上任不久,劉東生就聯合茅以升、王大珩等科學家,向全國人大提交《關于建設國家科技館的緊急提案》。終于,1983年7月,國家計委批準了分兩期建館的初步設想。同年12月,北京市政府批準建館用地。
1984年11月,鄧小平親筆為中國科學技術館題寫館名。同年11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館一期工程破土動工。1988年9月22 日,中國科技館一期建成開放。
“科技館不是陳列館,而是創新的孵化器。”劉東生將此寫入中國科技館第一份建設綱要。
劉東生在野外考察
來源 |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網
引入“動手操作”模式
在館舍尚未建成時,劉東生便以“邊建設邊活動”為方針,推動科技館開展國際展覽與教育實踐。他親自主持我國首個大型國際科普展《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展覽》,將“動手操作”模式引入國內。展會上,孩子們通過模擬地震臺理解地質構造,這與劉東生研究黃土高原時“用腳丈量大地”的科學精神一脈相承。
劉東生提出,科技館是青少年動手實踐的課堂,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地。這一理念至今仍是中國科技館的核心定位。
1987年,他支持《中國古代傳統技術展覽》赴海外巡展,指南針、活字印刷等展品在海外引起轟動。美國《科學》雜志評價:“這是中國科技館的預演,更是劉東生科學外交的杰作。”
劉東生多次考察國外科技館,拍攝大量影像資料,對比分析展陳設計。他要求團隊“借鑒但不照搬”,強調結合國情創新。例如,他推動引入互動展品,并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后續“華夏之光”展廳的誕生奠定基礎。1988年一期工程竣工時,中國科技館已成為集展覽、教育、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普平臺。
傳播科學家精神的樞紐
在劉東生推動下,科技館成為傳播科學家精神的樞紐。他還組織培訓講解員,強調“用故事傳遞科學精神”;晚年仍參與中國科技館十周年紀念活動,并見證新館奠基。
劉東生曾說:“黃土是地球的日記,而科技館是科學的日記。”在他看來,展品是科技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為此,在籌建科技館期間,他堅持將科研實物轉化為科普資源,例如通過顯微鏡觀察黃土顆粒的互動裝置,讓公眾直觀理解環境變遷。
劉東生采集的黃土樣品和科研手稿、考察筆記等資料
來源 |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籌備過程中,劉東生過去采集的黃土樣本、300多本考察筆記和科考相冊等珍貴資料悉數被捐出。如今,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共和國脊梁——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上,觀眾可以穿越時空,近距離感受劉東生74歲時在南極采樣的場景,近距離感受科學家野外考察的艱辛。
正如劉東生在《劉東生教授談科技館》中所言:“科技館是文明的燈塔,照亮一代代探索者的前路。”如今,這座燈塔的光芒,依然在黃土標本的紋路與科技館互動展臺的燈光中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館的首任館長——劉東生先生[OL].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網,2013-10-23.
[2]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開館!里面有什么?[N].新華社,2024-05-30.
[3]劉東生:用一生解讀黃土“天書”[N].科普時報,2024-05-31.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