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神為形意拳的三大基礎,它們之間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形”為基礎,“意”作靈魂,而“神”則為神。
形,形象、姿勢也。“形”作為形意拳最基礎的拳架功夫,在形意拳的初級、中級,乃至高級階段都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做到“形”順。
形意拳的姿勢和順,動作協調,關節靈活,便于氣血通透,勁力順暢。
“形”的訓練是有一定規矩及要求的。
如“鉆拳”,要求鉆出之拳小拇指必須擰至向上,這樣肘才能裹住肋。
形意拳的“六合”講究手肘肩與足膝胯相合,這里的“合”不僅僅指身體一側的手肘肩與足膝胯相合,而是同樣要求肢體左右兩側的手肘肩與足膝胯成拗步相合,要做到“合”必須“裹”得住,“貼”得緊。
兩肘裹,兩胯裹,兩股內側貼緊,腰胯是關鍵,腰胯間的“靈活”程度如何,直接影響勁力的發放。
因為腰胯內為“丹田”所在,由“丹田”發出的勁力通過腰胯的“抖放”直達四梢。
如打“右崩拳”,右胯只有裹擰至左胯前,兩股內側緊貼在一起,同時抖丹田之力,右拳才能快速順擊出去(所有的拗步都必須這樣做)。譜云“順則有力”。
其次“形”要合規矩。
形意拳對于肢體要求“一身備五弓”。手臂曲如“弓”,便于控制(上挑下壓、左右撥拉);腿部曲如“弓”,膝有彈力,并且能將腳之勁力快速上傳;身曲如“弓”,便于聚氣蓄力。
譜云:“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出手如鋼銼,回手如鉤竿”,這是對上肢的“形”的具體要求。
兩肘出入與肋相摩,利于手臂之功借身力而得發;兩手出入不離心,便于對自身的保護和進攻;兩手臂通過擰、攢、裹、撕、摩、扒、拉而勁力大增。
至于形意拳的“七疾”、“八要”之規定都是對“形”的具體要求。只有把“形”做到位才能為下一步的“意”打下堅實的基礎。
意,心意,是指大腦所具有的一定意識指向。形意拳的每招每式都具有較強的攻防意識。
這里的“意”就是“進攻”,具體說就是“打”,有了這種“打意”,精神會高度集中,全身大小經絡、氣血、肌肉都會被“意”所控制,一“緊”俱“緊”、一“松”俱“松”,身體的“整”勁得到大大增強。
“意”是一種“能量”。凡見過硬氣功表演的人就會發現,表演者在表演時凝神聚氣大吼一聲,掌到石裂,這是“意、氣、力”的高度統一的結果。故在形意拳的訓練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意”的高度警惕性,即“意”緊。
“意”與“形”要合一。“意”作為“形”的靈魂,有指導、率領“形”的作用。
在練功過程中,“形”的快慢、緊松、收放,都受“意”的控制。
人的行為有時是不受意識所控制的(即下意識)。比如未受過武術訓練的人,當遇到外界的攻擊時會下意識地躲避,而沒有“進攻”的意識,有時也只是機械的、生硬的、局部無意識的攔擋。
而練過形意拳的卻不同,形意拳的訓練過程就是把肢體的“無意識”變成“有意識”。
如“炮拳”,在前手臂攔架的同時,后拳快速出擊,“攻”“防”一致。并且形意拳的“動”是肢體“整體”的“動”(一動百動),功力很大。
“神”是一個人的氣質自然外在的表現,是無數次“形”“意”的訓練達到“質”的飛躍。
攬天地陰陽之氣聚于身,氣度宏偉。舉手投足達到了“形如流水,勢若潮涌,意充宇宙”的自然狀態。
動作上要做到純以“神”行,練功者必須要有意識地“放大”“意”境,身似龐物,威武不可屈。這個時候練功者對“形”“意”的要求要做到“松”些,輕輕松松,坦坦蕩蕩,悠然自得地去練功,進入“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高超境界。
形意拳的修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能機械地將“形”、“意”、“神”三者分開練習。
形意拳有“一通無有不通”之理。如“劈拳”,若將劈拳之“形”練至“純熟”,那么身體的協調性也就出來了。再把“劈打”之“意”灌入,手臂的起落就是“上挑、下打”。
隨著功力的加深,手臂隨隨便便的“一動”便進入“起也打,落也打,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的“神行”境界。
形意拳多以單練為主,很容易將一“形”一“勢”修煉至善至美。通過科學的方法,堅忍不拔的意志,有分寸的掌握形意拳的“形”、“意”、“神”各個訓練階段的主次,學會融通,循序漸進,直至登堂入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