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東坡
眉山三蘇祠隨想
王曉陽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罕見的通才、全才,蘇軾詩詞文賦、書法繪畫無所不通,為人、為文、為官均有建樹,人格魅力更是令大眾為之傾倒。
作為一個千年后的東坡仰慕者,資深的東坡迷,我無法用更好的詞來形容他,心心念念的只有一個問題:何以東坡?也就是,東坡是怎樣“煉”成的?
密碼也許可能甚至只能藏在眉山,藏在三蘇祠。于是,我又一次到眉山,又一次到三蘇祠,探尋何以東坡的密碼。
眉山三蘇祠(總臺央視記者 楊新禹 攝,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一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眉山有兩個亮點特別引人注目。
一是雕版印刷業發達。宋代雕版印刷業特別繁盛,無論書寫還是刻印都相當精美,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征,人們稱之為“宋版書”。當時全國有三大書籍刻印中心,即浙江杭州、四川成都(后向眉山轉移)、福建建陽,號稱浙本、蜀本、建本。眉山書籍刻印自成體系,覆蓋官刻、家刻、坊刻等全行業,當時全國許多著名書籍均出自眉山刻家之手。
二是進士錄取率高。兩宋時期,眉州共有886人考取進士,成為中國科舉文化史上的高峰,史稱“八百進士”,連宋仁宗也感嘆:“天下好學之士皆出眉州?!泵忌揭惨虼顺蔀橹袊鴼v史上著名的“進士之鄉”,被譽為“千載詩書城”“人文第一州”。
一個小小的地方,何以如此?環境、風氣使然。
自唐末、五代以來,戰爭頻發,朝代更迭,關中、中原地區戰亂不斷,而偏居一隅的四川卻相對安定,又有“天府之國”的富饒,自然是避難的首選之地。從皇室成員起,許多官員、知識分子、平民,不斷向蜀中移民,前后持續了一兩個世紀。這些移民驚魂未定,到了成都及其附近,仍然覺得不夠安全,于是,順岷江而下,來到距成都不近不遠且物產富饒的眉山一帶定居。與他們同時到來的當然還有先進的理念和科學文化技術,于是眉山的經濟、文化、教育突飛猛進地繁榮起來。
眉山有如此適宜的環境,如此濃厚的文化氛圍,誕生蘇氏三父子,誕生范祖禹、虞允文、李燾等一批文化政治巨擘就是必然了。
這是產生蘇氏三父子的第一個密碼。
“三蘇”塑像(蓬州閑士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二
然而,何以是蘇軾,而不是“張軾”“李軾”?這個密碼還得要到蘇家去找,到三蘇祠去找。
到底是怎樣一個家庭、什么樣的家風,竟能造就中國文化史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奇跡?每次到三蘇祠,我的腦海里始終盤桓著這樣一個大大的問號,尋找著答案。
答案也許就寫在饗殿上。饗殿是三蘇祠的正殿,殿內供奉蘇洵、蘇軾、蘇轍坐像,正中懸掛一匾,上書“養氣”兩個大字。殿上還懸有三塊匾額,中間一塊寫著“是父是子”,東側一塊寫著“文章氣節”,西側一塊寫著“文峰鼎峙”?!笆歉甘亲印币鉃閮炐愕母赣H,優秀的兒子,既是在夸贊蘇氏一門父子,又是在探根溯源。也就是說,蘇軾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還得先在其父親蘇洵身上尋找。
蘇洵,號老泉,據說他少時貪玩,直到長大成人也不喜歡書,眼看就要荒廢,卻在27歲以后幡然醒悟,閉門苦讀十年,終于考中進士,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器晚成的蘇洵吸取自己“以懶鈍廢于世”的教訓,悉心指導孩子讀書治學。
從蘇軾十歲開始,蘇洵就親自教導兩個兒子讀書,要求他們每天都要背誦和抄閱古籍經典、熟記經史。晚年的蘇軾曾做過一夢,夢見小時候由于沒有按時背誦《春秋》,被父親訓誡,嚇出一身大汗,醒來寫下一詩:“夜夢嬉游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庇纱丝梢娞K洵教育子女之嚴格。
在蘇洵的悉心培育下,蘇軾、蘇轍兄弟二人終于金榜題名,名震天下,功垂后世?!耙婚T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蘇祠大門上的這副楹聯,既道出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佳話,也暗含著古往今來“是父是子”的教育密碼。
眉山三蘇祠蘇東坡盤陀像(蓬州閑士 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三
在蘇軾、蘇轍的成長道路上,母親程夫人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程夫人,眉州青神人,出身名門,自幼熟讀詩書,深知禮儀,18歲同蘇洵結婚,勉勵夫君讀書,又是兩個兒子——蘇軾、蘇轍的啟蒙教師。從蘇軾和蘇轍的詩文以及回憶中,可以看出程夫人的早期教育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產生的深遠影響。
在三蘇祠東廂房的墻上有組漆畫,分別是“程夫人教子”“不發宿藏”“不殘鳥雀”等,生動地講述了蘇家家教故事。
蘇家故宅發生過一件奇事:一天,兩個丫鬟正在熨燙綢緞,一個丫鬟突然大聲驚叫起來。原來,她的雙腳陷進地下的泥土里,泥土下面有一個甕。眾人很興奮,猜測甕里可能裝有金銀珠寶,想打開看看。程夫人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命人用土將陷下的坑填好,告訴大家那東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屬于蘇家,誰也不準去挖取。
這件事給了蘇軾人生觀重要的啟示。他在《前赤壁賦》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p>
蘇軾在《記先夫人不殘鳥雀》一文中回憶:小時候所居住的書房前,種有翠竹松柏及一些花草,郁郁蔥蔥地長滿庭院,許多鳥在上面筑巢。程夫人囑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不準捕捉鳥雀。幾年時間下來,放心無憂的鳥雀將鳥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與主人和睦相處,低下頭去都可以偷偷看到鳥巢里孵的小鳥,活脫脫一幅人鳥和諧相處的場景,鄰居們聞之贊嘆不已。
程夫人不殘鳥雀的“性仁”之舉深深影響著蘇軾兄弟,使他們從小就培養起仁愛之心。他們尊敬老人,友愛兄弟,與人為善。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中,蘇軾兄弟處處以民為本,不管是在仕途順利之時還是在貶謫落難之際,他們都極盡自己所能,為民謀利,為民做好事。
不只是東廂房,三蘇祠內歷代名人撰寫和刊刻的匾額、楹聯、碑刻以及多年來傳承下來的各類文物,都在傳誦著三蘇家風故事,解釋著何以東坡、何以三蘇的密碼。
眉山三蘇祠“程夫人教子”場景(圖源:眉山市紀委監委)
四
良好的外部環境,良好的家教家風,固然可能誕生蘇軾,但還不是必然。必然誕生蘇軾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蘇軾自身的天賦和努力,這也是何以東坡的另一個重要密碼。
多數人讀書習慣尊重權威,墨守成規,人云亦云。而蘇軾總是不落窠臼,大膽質疑,對前輩、老師,蘇軾尊重但不盲從,就像亞里士多德說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有一次,老師誦讀《慶歷圣德詩》,小蘇軾問老師,這首詩里寫的都是些什么人?老師有些不屑地說:“你小小年紀沒必要知道?!睕]想到,蘇軾卻語出驚人:“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老師驚訝于蘇軾辯論之機鋒,只好以實相告。讓還是幼童的蘇軾第一次知道了歐陽修、范仲淹等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的名字,并深受鼓舞。
蘇軾這種敢于質疑辯駁的品性與勇氣以后與日俱增。出仕之后,在保守派與改革派的爭斗中,蘇軾既不茍同司馬光的因循守舊,也反對王安石的過于激進。蘇軾提出“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的改革觀點,反對非此即彼的站隊,在云譎波詭的政治風云中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人格和見解。
貪玩好耍是絕大多數兒童甚至成人的天性,蘇軾亦然。但蘇軾的游玩卻與眾不同,他在悠游玩耍中徹悟出生命的終極意義?!笆朗氯f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間,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敖斤L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蘇軾熱愛大地,熱愛生活,性情曠達樂觀,他一世雖然跌宕起伏,歷經劫波,卻癡心不改,初心不變。他從未放棄對生命的歡歌,永遠保持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自在灑脫,篤信“人間至味是清歡”。
何以東坡?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蘇軾在三蘇祠長大,從三蘇祠出發,四海為家,生前再也沒有回到故鄉。我耳畔又響起蘇軾的詩句,“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此心安處是吾鄉”。還有,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的那句話:“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p>
來源:《四川日報》2025年1月17日第12版
作者:王曉陽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