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18日訊(記者 張靜)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重點強調在快速變化社會中,作為文化身份的重要連接者、創新者和守護者,博物館如何與時代共振。中國農業博物館作為全國農業農村領域唯一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在研究、闡釋、弘揚中華農耕文明中如何隨著社會發展推陳出新?又在中外農業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在國際博物館來臨之際,記者專訪了中國農業博物館歷史研究部主任付娟,就博物館如何適應社會快速發展,以及推動中外農業文化交流等問題闡述見解。
“實踐八號”育種衛星返回艙,見證了中國航天育種工程的發展 中國農業博物館藏 中國網記者 張靜 攝
記者:中華農耕文明源遠流長,中國農業博物館如何展現從古代到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節點?
付娟:像我們行業類的博物館,在策展方面,文物展品可能不如綜合類、歷史類博物館種類豐富。另外,農業主題的展覽也有特殊性,既要講清楚農業發展的歷史脈絡,還要講清楚農業生產技術的變化及其所蘊含的科學原理。所以我們在設計基本陳列的時候,更多會依據我們的館藏文物和從古至今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形成了目前這種“大專題+小通史”的陳列布局。這種形式既通過梳理農業發展的歷史脈絡,比如:農業的起源、南北方農業特點與差異、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農業政策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等,加深公眾對宏觀性農業歷史發展階段的認識;又通過特色的專題版塊,比如:農業工具、水利工程、養殖業、紡織業、農業科技等,呈現“三農”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體驗農耕文化的活動 中國農業博物館供圖
記者:年輕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對農業歷史的興趣點可能與傳統認知不同,博物館如何通過策展、活動等吸引年輕群體?
付娟:針對青少年群體,我們推出《漫步農博學古詩》《漫步農博學成語》特色學習材料,并根據博物館陳列的內容,設計研學問題,制成導學手冊,青少年觀眾在游覽博物館的過程中可以開展問題式的探索,將問題的答案找出來,加深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另外,我們還會開展一些系列活動,如:關于農作物的科普講座,從歷史發展、品種特點、種植技術、文化內涵、價值應用等多角度讓青少年群體認知不同農作物的相關知識,感受農耕文明的遺傳密碼。同時,還會開展農耕體驗類的活動,利用博物館園林式的室外場地,在農事雕塑周邊,種植水稻、油菜、玉米、紅薯等多種農作物,不同節氣組織青少年體驗播種、插秧、收獲等多樣農事勞作,與中國戲曲學院、周邊小學共同創排科普話劇《憫食記》,讓孩子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內涵。還會結合二十四節氣、農耕非遺、節慶習俗,開展紡輪紡棉線、制作扎染手帕、節令鼓研學、元宵制作等多樣活動,讓參與者親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記者: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保護重點,中國農業博物館如何參與這類國際行動?又開展過哪些對外交流活動?
付娟:與世界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是,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系統概念,呈現的是農業生產系統,這個生產系統里耦合了傳統農業生產知識與技術、復合種養結構、文化習俗活動、歷史傳承保護等多方面內容,對推進鄉村振興,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應對全球糧食安全與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具有現實意義,但在公眾中的知名度還有待提高。我們曾舉辦過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展,以及全國展覽,系統地向公眾介紹相關內容。我們也會利用自有的專家資源,開展相關的研究項目,一方面為政府管理部門制定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提供專業意見,另一方面還會組成調研團隊去當地,對農業文化遺產申報、保護、發展提供指導意見。同時,還會聯合相關科普機構挖掘和傳播農業文化遺產里的科普價值。
近年來,中國農業博物館也會經常接待來此參觀、參加培訓的外國友人,他們在這里學習了解中華農耕文明,參加一些體驗活動,尤其對中華農耕文明中所蘊含的生態智慧特別感興趣。這種生態智慧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數千年的農業實踐過程中逐步總結形成,并長期堅守遵循的一種基本觀念,也蘊含在眾多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中。比如:桑基魚塘這種循環農業模式,在塘埂上種桑,桑葉喂蠶,蠶沙則用來養魚,魚糞使塘泥富含營養,而塘泥又滋養了桑樹。浙江湖州的桑基魚塘系統也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我們以多元化生動實踐的案例,將強調天人合一、生態循環理念的中華農耕文明,融入到人類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推動更多、更精彩的中國農業故事“講出來”“走出去”。
《國色芳華·牡丹的前世今生》主題特展中3D觀賞體驗區 中國網記者 張靜 攝
記者:今年國家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強調博物館要跟隨社會的發展變化,您如何理解這個主題?
付娟:現在走入博物館的公眾中年輕人占比較高,他們來此目的已經從單向接受變為“參與+表達”式的多向需求。并且隨著文化強國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公眾熱衷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我們也在考慮如何轉型發展,思考如何隨著公眾需求的變化和行業、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
博物館之前的展覽側重于呈現農業技術技術史和作物史等方面的介紹,現在在策展中我們則更多關注社會熱點話題,把更多的發力點放在技術、社會、文化等多元互動的文明史闡釋與傳播上。我們正在策劃推進二十四節氣沉浸式主題展,結合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豐富知識與實踐內容,推出VR體驗項目和展覽,從天、地、人關系構建與協同角度系統地解讀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人們根據對天體運行科學規律的測定,以及時節變化在自然界所引起的物候變化,形成科學的節氣時序,用以安排農事生產勞動,并形成了多樣的民俗活動,最終形成二十四節氣這樣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時間知識與實踐體系。我們將通過室內+室外、展示+體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帶領公眾沉浸式感受中華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古代主要農用工具展示 中國網記者 張靜 攝
記者:中華農耕文明與西方農業體系在歷史上曾如何相互影響?
付娟: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要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早得多。早在5000多年前,原產自西亞的小麥就已經傳入中國,隨著歷史的發展,深深影響了我國的糧食種植格局。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斷拓展,產自于中國的水稻、大豆等作物,養蠶繅絲技術,以及茶樹種植與茶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地,對全球農業和飲食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外來作物也通過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傳入我國。隨著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打通陸上絲綢之路,胡麻(芝麻)、胡瓜(黃瓜)、胡桃(核桃)、胡蒜(大蒜)等多種作物在漢晉時期傳入中原地區,這一時期傳入的作物多以“胡”命名。隋唐五代引進的作物有阿月渾子(開心果)、波斯棗(椰棗)、菠薐(菠菜)、底稱實(無花果)等,名稱多帶有西域地區的語言特色。宋元時期比較重要的引進作物是占城稻,因早熟耐寒等優點從越南傳入我國,得到迅速普及,并演化出眾多本土品種。明清以來,從海路傳入的作物名稱多以“番”命名,如:番茄、番椒、番薯等,特別是高產、耐瘠美洲高產作物番薯、玉米、馬鈴薯的引入,有效支撐了明清以來中國人口的高速增長。這些都例證了中外農業文化的廣泛交流,不僅增加了中國農作物的品種,還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社會結構的變遷產生了深遠且重要的影響。
隨著近代國門打開,西學東漸風潮的興起,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學習引進西方農學思想,中國傳統經驗農學開始向實驗農學轉型,推動了近代農業知識技術在中國的傳播與體制化建設,為新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的起步與騰飛奠定了基礎。
未來,我們在中華農耕文明基本陳列的改陳工作中,會著重關注中西農業文化的交流互鑒,互為鏡鑒,結合他者與自我的視角,全面呈現中華農耕文明的發展脈絡、獨特價值及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在展示手段上,會充分考慮社會公眾對農耕文明日益增長的認知需求,提供知識與體驗交織的多彩文化碰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