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安徽省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開館試運營,首次面向社會系統性展示凌家灘遺址的考古成果和歷史價值。
此次集中展出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約1100件,包括首尾相連的雙面圓雕玉龍,刻有八角星紋的玉鷹,造型生動的玉人,體現宗教禮儀的玉龜、玉版、玉豬,全景式展示生活在凌家灘的古代先民們在規劃營建、玉器制造、藝術創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讓參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到凌家灘遺址之于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及早期發展的重要價值。
一個名為07M23 號王者之墓的整座墓葬出土文物的集中陳列,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處主任唐軍透露,該墓葬出土約340件文物,其中玉器200多件。
凌家灘遺址博物館坐落于安徽省含山縣,是國家“十四五”大遺址保護利用的重點項目,展廳面積約4000平方米,共設1個基本陳列展廳和2個臨展廳,其中基本陳列包括總序、鑒往知遠、玉耀長河、文明互鑒4個部分。展廳還通過實景復原、數字光影等最新科技手段,全景再現了凌家灘先民的生產生活場景,展現了凌家灘文化的輝煌成就,彰顯了凌家灘遺址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凌家灘遺址是“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關鍵節點和關鍵地點。近年來,凌家灘遺址考古研究和保護利用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重要發現,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證據。
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開放后,將與考古研學小鎮、游客服務中心等形成集群優勢,提升城鄉環境風貌、涵養人文精神,培育新型文旅空間,激發鄉村振興與文旅產業融合新動能,打造中國大遺址保護利用的“凌家灘模式”,更好展現幾千年長江流域農耕文明賡續不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總臺記者 梁明星 潘健)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