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閔行
嗨!家人們、友友們,休閑時分去哪玩?4月25日起,“今日閔行”版快樂指南來了!閔行文旅商體展新資訊、新場景和新體驗一站獲取,還有小編獨家推薦、互動體驗、不定期福利一網打盡,就在“嗨!閔行”!
自從閔行區博物館楚文化大展的信息在 “樂游上海”微信公眾號上“劇透”出來——
社交媒體上便有不少友友,通過“蛛絲馬跡”推測起此次來滬的文物。
有的網友從海報中扒出了此次展覽的重磅文物之一,可能為戰國時期的嵌松石銅劍……
還提出了一些“浮夸”的建議:
當然也有細心的友友表示:“這還用猜?”
有激動的友友表示,看到信息便準備來滬觀展。
對閔博的夸夸也是從評論區頭延續評論區尾。
那么此次新展的重磅文物到底是什么呢?17日晚,“博物館小迪哥”閔行區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徐迪在直播中透露出更多信息。話不多說,讓我們隨著小迪哥 的“展前指路”, 先來探尋一下此次閔行區博物館楚文化展的“秘密”吧!
三件重磅文物
小迪哥喊你“盡早來看~~”
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的文物主要來自安徽博物院、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和淮南市博物館。小迪哥在17日晚的直播中,介紹了三件鎮展之寶。
鄂君啟金節(車節)
戰國中期楚懷王頒發給鄂君啟的免稅通行證,是中國發現最早的關稅憑證和水上免稅證件。采用“焚失法”鑄造,銘文用“金銀錯”工藝,記錄了從“鄂”到“郢”的水陸交通等信息。
毛曉彤在國家寶藏介紹鄂君啟金節
越王者止于賜劍
“者止于賜”通銅劍上的古文刻字“者(zhū)旨(jī)於(yú)睗(shì)”,系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出土于戰國早期蔡國貴族墓葬。是越王勾踐之子鼫與在位時所鑄,他將此劍作為信物送與蔡國,后入葬蔡國貴族墓葬,此劍反映了越滅吳后越、蔡兩國的友好關系。
者止于賜劍局部
三足羊首銅尊
商周時期活躍在壽縣、鳳臺一帶的州來國的遺存,其造型獨特,形態生動,是淮夷文化的佳作,反映了州來國在未受楚國文化影響之前獨特的本土風貌。
三件國寶級文物在開展集中亮相,但由于檔期問題,鄂君啟金節無法演示到10月,具體展示日期還未確定。
所以友友們,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盡早來看~盡早來看~盡早來看~
此次展覽講什么?
除了鎮展之寶,此次展覽的重點是什么?小迪哥總結三點:楚國800年通史、楚考列王、春秋戰國時期被楚文化影響的其他文明。
三個詞一出,是不是要計劃做功課了?稍等,看完這篇,會讓你前去看展,省力不少。
事情源于一次考古。
2024年4月16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首次發布武王墩一號墓階段性發掘成果,確定武王墩墓是迄今為止經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楚墓,也是目前國內首次見到的、結構清晰明確的九室楚墓,是楚國最高等級的喪葬禮制。
武王墩墓北依舜耕山,南為開闊平地,距離楚國都城壽春十余公里,2015—2018年,武王墩墓發生盜掘,后追回77件。其中,一級文物包括漆木虎座鳥架鼓、阜平君銘文銅虎座、銘文編磬,二級文物包含兩套編鐘,一套9件,另一套則為14件。此次展覽中的武王墩相關文物,也多來源于此。
此次展覽亮相文物之一,蟠螭紋編鐘
墓主人是誰?
據考古專家介紹,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他是楚頃襄王之子熊元(也有稱“完”)(前263年—前238年在位),曾是秦國的“人質”,后在春申君黃歇的幫助下逃歸楚國,繼承王位,成為第39任楚王。
影視劇中的楚考烈王
文獻記載,楚國持續800年,時間跨越兩周。
公元前241年,楚國國君楚考烈王遷都今天的安徽壽縣,直至楚國滅亡。楚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王墩墓的墓葬形制、營建工藝、出土文物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全面反映出戰國晚期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圖景。對研究楚國高等級陵墓制度和陵園設計規劃、埋葬習俗等問題提供了實例,對進一步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目前為止雖然發現了上千座戰國時期的楚國墓葬,但可以被確定為王級大墓的只有19世紀30年代發現的安徽壽縣朱家集的李三孤堆2號墓,其墓主人是楚幽王(B.C268-B.C228),為楚考烈王之子。這座墓葬被盜掘極其嚴重,但仍出土4000多件文物。武王墩大墓,是歷經91年后,發現的第二座王級大墓。
此次展覽亮相文物之一,“阜平君”銘虎形銅座
成語“毛遂自薦”“歃血為盟”“無妄之災”均和楚考烈王有關:毛遂隨趙國平原君出使楚國,面見的就是楚考烈王;毛遂此行成功,雙方歃血為盟;楚考烈王死后發生了王位之爭,春申君不聽“無妄之災”的警告而被殺。
楚考烈王執政25年的生涯中,面臨嚴峻的國勢,主要的功業有:東擴吳地,把楚國的版圖延伸到長江下游,即今天的“包郵區”江浙滬;救趙破秦;北伐滅魯;公元前241年,領導了戰國史上最后一次合縱攻秦,失敗后遷都壽春。楚考烈王死后15年,楚國被秦始皇所滅。
楚國遷都的歷史與文化
“荊楚大地”深入人心,但武王墩墓卻在江淮地區,這與楚國戰亂時頻繁遷都緊密相關。
公元前241年,春申君黃歇組織戰國最后一次合縱攻秦,失敗后楚國為避秦報復,遷都壽春(今安徽淮南壽縣),八百余年楚國余暉落于此地。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郢都紀南城外,楚王等眾人簇擁東遷,牛車載滿祭祀禮器與金幣,盡顯不歸之意。此前,秦將白起攻克城鄢,直逼郢都,楚頃襄王無奈棄城遷都至陳(今河南周口淮陽區)。
此次展覽亮相文物之一,玉龍佩
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繼位,彼時楚國風雨飄搖,其祖父被秦扣留至死,父親被秦軍逼遷,他自己也曾在秦為質。但他任用黃歇為相,發展經濟,使楚國重新強大,向東擴張吞并魯國,形成北達泰山、南接江淮、占據長江下游南岸大片領土的新楚國。
公元前241年,在黃歇提議下,楚考烈王聯合五國攻秦,未對秦造成實質破壞,反致山東各國內亂,秦趁機擴張,楚都陳暴露。為避秦軍,春申君再提遷都,選定經濟重鎮壽春,楚考烈王將其命名為郢都,表明扎根東方之意,此后幾代楚王墓葬于此。
楚國曾是春申君故地。
楚考烈王為謝黃歇,以“春申君”之號封其于江東,上海“申”之稱源于此,閔行區內的“春申路”等也由此而來。
《羋月傳》中的春申君黃歇
遷都壽春后18年,楚國4任國君更迭,政局動蕩。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率60萬秦軍破壽春,楚國滅亡。但東遷后楚國在江淮經營數十年,使其成為新的楚文化中心,當地人認同感強,留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諺語,后江東楚國后裔項羽勢力推翻秦朝。
春秋戰國時,楚國在周王室和其他諸侯國眼中曾是蠻夷,但通過奮斗國力漸強,有問鼎中原之勢,還誕生了獨特的楚文化。此文化與中原、吳越、齊魯文化融合,兼具浪漫神秘,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
6月15日,閔行區博物館推出“楚歌——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這或許是我們洞見楚文化魅力的絕佳窗口。 當與“楚歌”相逢,展覽將揭開楚文化那遙遠而神秘的面紗,愿你也能在閔行區博物館,感受到這份古老文化曾熱烈綻放的璀璨光彩。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楚歌——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
展期:6月15日—10月8日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周一閉館)9:30—16:30(16:00停止入場)
地址: 閔行區新鎮路1538號
聯系電話:021-64880567
友情提醒
1.70歲以上老人、殘障人士以及現役軍人、醫務工作者等,憑相關證件可優先入館。
2.展覽無須預約,館內參觀人流密度較高時將采取臨時限流措施,請各位觀眾理解配合。
記者:王若曦
初審:高淑婷
復審:方雨斌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